《影像中的生死课》堤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也是各种新型社会理论和当代艺术创造的哲学基础。它以多样表达形式和不确定的概念游戏,一方面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行尖刻的批判和反省,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的深厚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同时提出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思路,主张否定传统价值和道德,把“解构”当成创新本身的重要途径,从而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四大主潮之一。我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大体可以追溯到1981年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译本出版以后。30年多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年轻的学科取得了迅速而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显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哲学专业本科生
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书以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主旨,概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问题和历史演变,分别讨论了柏拉图的形式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康德对形
人是在思想中生存的,不同的思想方式引导不同的生存。作为西方哲学的次一级学科,形而上学涉及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方式问题。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我们如何谈论那些不在感觉范围内却又和生存休戚相关的对象?有人说,你命中注定就是穷鬼,真的有命运吗?凭什么来理解或否定命运?这里涉及了理解的工具问题。简略来说,理解就是把那个需要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是一本专题论集,主要围绕法兰克福学派,以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为问题框架展开相关思考。全书主要由三辑内容组成:第一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再思考",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成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拓展性研究;第二辑名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的影响研究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现代数理逻辑和量子力学的发展,实在论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现代数理逻辑和量子力学所证明的排中律和二价原则的无效性则为反实在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带来的“本体论的弱化”以及“语言学转向”的到来,语言和逻辑成为当代反实在论研究的核心。本书站在反实在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张鼎国教授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重要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显示了作者的学术旨趣、哲学关怀、学术风格,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本书的主题是诠释学的现状、与传统诠释学的区别、其具普遍性意义的理解、诠释、实践和对话等概念。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关于诠释学文本的解读,及从诠释学观点所引发的对话。第二部分,收录作
本书为学部委员文集。 研究人类认识的原始起源是一个极为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由于原始时代没有文字,要复原这一时期的认识特点和思维方式,必须依靠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在解放前夕尚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部族是现今活着的“社会化石”。对少数民族认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探讨是复原远古人类认识活动的重要证据。作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