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区跨资水南北两岸,北为新城区资阳区,南为老城区赫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冈峦起伏的丘陵台地,东、北部则为洞庭湖平原,益阳市地处雪峰山向洞庭湖的过渡地带。黄泥湖墓地坐落在益阳市赫山区西北部,北临资水。资水在这里形成一个河湾,河湾的东南部有由丘陵发育的志溪河流入资水,使这一带形成三面环水的地貌。墓群便分布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设立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课题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淮北市及濉溪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配合下,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对濉溪县石山孜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的《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分两大部分。*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
《土与火的艺术(瓷器珍品)》共收录上海御承堂博物馆和潍坊市博物馆两馆珍藏的精美瓷器98件(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瓷器的万千姿态和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美。其中,*部分为幻化之美·瓷器艺术,收录了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藏瓷器珍品41件(套)。第二部分为沧桑积淀·清瓷撷珍,收录了潍坊市博物馆藏部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陆](套装上、中、下)》收录之筒牍皆为现场考古发掘所获,大致位于发掘清理区Ⅱ区a段的一部分与b段的大部分,共计6174枚,其中竹简6162枚,木牍6枚,竹牍2枚,木楬4枚。大部分简牍成卷册状态,但受井壁坍塌及建筑施工的影响,亦有近千枚竹简已散乱。由于其他工作较多的原因,《长沙走
2006年至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贾里村西周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先后清理出西周时期灰坑6座、陶窑1座、墓葬30座以及秦汉时期陶水管道遗迹1处、唐代墓葬1座、清代墓葬2座。这次发掘收获以西周文化遗存为主,依据出土陶器形制变化,可认识到该遗址的使用年代,从西周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热烈讨论中,主要由中国学者进行的绝大部分研究都直接论述中国古代文明或国家起源的时间、标志、过程等,到处冠以“中国”而恰恰对“中国”概念不加深究,对“中国”的范围不加界定,由此自然会引起一些敏感的西方同行的非议。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早期或古代的“中国”这个概念本身需要加以研究。这当中,
本稿以陕北分布在绥德、米脂、神木、吴堡、清涧县、榆阳区、靖边等地的陕北汉画像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精选石刻,一一介绍其内容,从历史、社会、制作手法等方面全新诠释陕北汉画像砖的含义、特点和沿革,每一幅画面都是一扇历史的窗户,让我们重温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
文化器物衣冠(精)/文史存典
本书为北京市大兴区2008年轨道交通大兴线枣园路站和2010年西红门商业综合区一、二、三号地块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在配合工程建设完成的上述考古发掘中,清理了大量北魏、唐、辽、明、清时期的墓葬、窑址,出土了陶、瓷、铜等不同质地的文物。这些发现完善了大兴区的考古学研究资料,增添了北京南部的物质文化史信息,丰富了北京清代考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