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图集是一本关于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的方言地图集,是对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进行地理类型学研究的成果。本地图集选取了广东东部五市中使用闽语的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全域和汕尾城区、海丰、陆丰3个闽语县区,梅州丰顺3个闽语镇),综合考虑地理面积、语言复杂程度、内部差异等因素,精选出73个方言点的闽语语音作为研究对象,共计调
皖北地区是中原官话的重要分布区域,这一地区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话和中原官话其他区域的语言现象。本书着重从词缀、程度、体貌、疑问和句法格式五个方面对皖北中原官话的语法现象作专题性研究。本书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挖掘了一批方言语法事实,从结构、语义等方面分析了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本书注重方言语法的内部和外部比较,归纳了皖北中
本书主要以哈尔滨方言中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语法现象为考察对象,细致地描写其共时层面的用法,努力在文献中寻找历时的来源,并通过对比来加深我们对这些现象特殊性的认识。内容主要分为:关于哈尔滨人文地理的介绍、哈尔滨方言中实词的特殊用法(包括旁指代词人家、情态动词带、情态动词得形成的V得了结构等)、哈尔滨方言中虚词的特殊用法(包括
自古以来,牧野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乡古称牧野,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区,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一。牧野文化已成为新乡市的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优秀牧野文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精神文明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介绍了起源于新乡地区的共约150
本书为汉语国际教育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针对本专业实际教学需要,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文字等方面概述语言学理论,每章包括案例导入,基础知识,案例分析,问题讨论,延伸阅读等,便于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开展组织进行教学活动,可供本专业学生学习使用。语言学概论课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多种语言,具有一般性质和共
本书是一本记录中国语言文字逐步实现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书。该书反映的中国语文现代化,主要以汉语文现代化的内容为主。本书记述中国语文现代化以1892年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的出版作为起始,是因为该书系个由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式汉语拼音方案。记事时段延至2013年,是因为该年为《通用规范汉字表》由中华人民共
本书共十三章,约350万字,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了汉语语句系统中所有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并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各种句式所蕴含的丰富的语义内涵进行形式化的处理,旨在探索汉语所有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和规律,并使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和理论解释汉语语句结构的本质特征。这些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既有利于
近年来安徽、贵州、浙江、云南、北京、福建、广东、内蒙、湖北、四川、台湾等地陆续发现并公布了大量宋元以来契约文书。这批契约具有数量巨大、真实、具体、跨越历史时间长等显着特征,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是继敦煌文书之后研究近代文字的绝好数据。概括宋元以来契约文书的主要文本特征,归纳契约文书俗字的主要类型,探讨宋元以来契约文书俗字
本书作者以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报章之兴为主线,梳理与考察两代新文化人在西学东渐、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等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历史接力和历史合力,完成了近代中国文体的古今之变,并着重探究了白话文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言文合一之路,细致梳理这一时期走改良白话路径的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时代特征与演变轨迹,对于探究五四一代新文学作家如何
本书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互润的时代语境,从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译者争鸣、晚清民国西学翻译与比较文学、林译小说的时代特色等角度切入,对晚清民国时段我国的西学翻译进行整体鸟瞰,深入探讨当时西学翻译的整体风貌、译者的翻译抉择、报刊与翻译文学的勃兴、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文化认同等现象,以期推动晚清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