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莫言荣膺诺奖以来,其作品及其翻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书从体验认知视角出发,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旨在构建有理据性的、可描述的翻译体认心理机制,从深层次阐释翻译活动,以期拓宽翻译研究视野,给更多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使更多优秀文学作品成功走出国门,建设文化强国。
本书由著名儿童文学学者蒋风先生主编,邀请当下知名的儿童文学界中青年学者共同编写,以时间为轴,分为八篇,论述了中国儿童文学史前期(1900年以前)、萌芽期(1900-1927)、挫折期(1927-1949)、新生期(1949-1959)、迷茫期(1960-1966)、空白期(1966-1978)、重建期(1978-199
作为海内外骈文研究学界交流的学术平台,《骈文研究》集刊致力于搜集关于骈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全方面研究优秀成果,计划每年出版一期,此为第二期。栏目包括骈文史研究、域外骈文研究、骈文叙录、民国骈文研究文献、骈文新视野。是骈文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骈文研究(第3辑)》为第三辑。
本书立足于对不同词学理论批评专题建构与展开的勾勒分析,努力摒弃以“名家叙论”遮蔽或取代词学理论批评多向度衍展与具体流程的做法,注重考察“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等环节,并将它们有机地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寻求古今文论之“通”,探讨传统词学之“变”,以期补充民国时期词学研究中的一个短板。
本书在中国文学史、岭南文学史以及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下,以南园五先生为中心,对其成员生平、结社过程、地域书写、诗学建构、诗派传承诸问题进行梳理,探讨明初岭南诗派的形成、发展、特色及地位。
本书作为中原健二的代表作,从宋词这一文学形式应该如何把握、宋词的特征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词对于宋人是怎样的存在等方面出发,俯瞰宋词。首先从两宋的词牌使用情况分析入手,总析宋代的士大夫眼中的词的地位与形态。进而从各个代表性人物(如陈宓、柳永、苏东坡等人)和代表性题咏命题(羽扇纶巾、寿词和春归词、乐游原、悼亡词)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
本书搜罗宏富,自远古神话传说始,到晚清文学终,详尽考察了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从萌蘖、成形、成熟到最后完成的历史变迁,以及诸种变迁的内外因素。本书的要旨在于围绕命运与偶然、漂泊与危机、欲望与追求、退守与进取、今生与来世等命题,揭示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叙事模式、艺术特质与民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凸显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形态、情感价值取
本书详尽分析宋代江浙诗韵中的“特殊韵例”,这些特殊韵例既不符合《广韵》的用韵规定,也不符合通语用韵。其中阴声韵之间的通押有支微部、鱼模部通押,歌戈部、鱼模部通押等;阳声韵有寒先部、监廉部通押,东锺部、江阳部通押、庚青部、江阳部通押等;入声韵有屋烛部、铎觉部通押等,另外还有阳声寒先部、监廉部与支微部通押等。经过分析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