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它们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盛唐的点点滴滴,分为大国风范、盛世豪情、灿烂文坛、八方来仪四个部分。
本书收录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物,旨在以这些藏品为载体,反映华夏文明主题,让读者了解、体会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古代文化与历史辉煌,进而转化为对当今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
四川蓬溪宝梵寺壁画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壁画共87幅,面积近200平方米。其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所绘法像103人,各具情态。2014年10月,宝梵寺壁画的数字化测绘在全国先启动。近20位工作人员耗时半年多,勘查出了壁画裂缝、脱落、划伤、起壳等病害。数字化勘察技术大的价值在于可以精确测绘、记录、建立数字化档案,还可以对病
陵墓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洛阳邙山的历代陵墓群一直受到了学术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洛阳古都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墓葬文化的衍生品“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已经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洛阳邙山成为理想化归葬天国的代名词。经勘测,亡B山陵墓群是中国面积大的陵
本次展览在品类上,以笔、墨、纸、砚所代表的“文房四宝”为主,辅以香炉、山子、印章等文房杂项;同时,遴选国家图书馆馆藏相关文房方面文献配合展出。在年代上,以从汉代至明清的文房器物为主,并加入了非遗传承人的精品新作,形成古今文房的时空对话。在形式上,特别安排了非遗传承工匠们现场展示文房四宝的制作过程,不仅生动地展现出真实的
《金佛光明刘雍收藏古代金铜造像集锦》为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民间收藏精品走进博物馆长系列特展”图录之一,展览刘雍先生从其藏品中精挑细选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金铜佛造像200余尊,希望借此传播造像艺术,让观众在欣赏金铜佛像艺术风华的同时,能感悟其更深的含义,对于研究中高古时期金铜像造像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三国时期史料匮乏,走马楼吴简的出土大大弥补了孙吴史料不足的缺憾,《《嘉禾吏民田家莂》校注》作为“同时资料”,真实地展现了三国时期孙吴长沙郡临湘侯国佃民租佃田地缴纳赋税的情况,对研究三国时期农业赋税制度、职官制度、经济与社会状况等诸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嘉禾吏民田家莂》校注》以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整理报告长沙走马
新疆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聚居于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艺术成果。《新疆石窟艺术》介绍了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通过《新疆石窟艺术》,可以了解中国佛教艺术创始和发展过程中演变的情况,并了解中国人民如何善于在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上吸收和融化外来文化的因素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在原来的《北京志·文物志》基础上整理,利用原来已有成果,重新编著。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北京地区的考古遗址、墓葬以及遗址墓葬中出图的器物,介绍了器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把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触角引向边缘和纵深,对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体化研究推进了一步。该书从事物发端起讲述,图文并茂,通俗
由于自然风化及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现存的彩色画像石较为罕见。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是迄今为止南阳市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彩绘画像石墓。为让更多的研究者和参观者能更加直观和形象地感受汉代彩绘画像石,了解汉代彩绘画像的色彩运用及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南阳汉画馆组织技术人员在拓片上还原了陈棚彩色画像石的原貌,并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