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 中山与香港,一个是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一个是大湾区的重要一极,两地关系密切,人员来往频繁。本书以中山与香港的人物或事件为主线,从经济、贸易、慈善、人
本书为介绍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的著作。编者从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老苏州图志系列丛书中精选出近200张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苏州历史文化风情的老照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以散文化笔调对老照片进行一图一文的看图说话,笔调或严谨,或轻松,或优美,虽然文字浅显,但韵味悠长。所记述和解读的故事既涉及与苏州相关的历史事件,也
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如缠枝绕藤,密不可分。城市孕养文学,文学又成就城市。当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叠加张爱玲的惊世才情,两相邂逅便谱写成一段传奇。 生命的前三十年,张爱玲几乎都在上海度过。她与这座城早已血脉交融。她爱这座城市的兼收并蓄,她爱这座城市在侵略下仍然没有失去自性的不屈,她更爱这座城的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对生活的热爱
《笺染墨香》旨在挖掘抗战文化,弘扬抗战精神。重庆是战时首都,北碚被誉为“小陪都”。彼时,如林森、冯玉祥、张治中、郭沫若、田汉、梁漱溟、顾毓绣、劳君展、徐悲鸿、张书旃、商承祚、何遂、何鲁、太虚等人所开展的文化活动、艺术创作、遗闻轶事,均在书中有所呈现。作者用委婉细致的笔墨,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中国知识分子的爱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乐山人”,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
《问津四雅》是问津书院纪念文集《汛海文丛》之第四种,本来拟在书院揭牌五周年庆祝会上推出,可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迁延了竟然整整一年。这是必须向作者诸君致歉的!《问津四雅》全书别为四卷,每卷评议一种以问津书院名义编印的内部资料——《问津》《开卷》《品报》《参差》。以编刊形式来倡导读书或者推求学问,对书院来说自是一桩雅事,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歐亞古典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於西域地區歷史、語言、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輯收錄了國內外學者關於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的18篇文章。有關於各語言文獻
2015年10月25日,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70周年学术研讨会25日上午在广州举行。是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山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人士参会,提交了论文80多篇。本书即为此次研讨会论文结
《北京史学》主要汇集以北京史研究为主的相关论文,为北京史研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本辑主要栏目有北京史学四十年,以笔谈的形式形成了一组纪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北京史研究理论与成果回顾、总结的文章,涉及到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四十年、北京戏剧史研究四十年、北京考古与北京史研究四十年等学术论文;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书写与城市记忆、经济
《红色中原》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原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图书,以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回顾了波澜壮阔的中原革命历程,记录了革命先驱在中原的光辉足迹,展现了中原英模的传奇故事和中原红色圣地的独特风采,是一部中原革命史的生动教材,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通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