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在西藏开展的20余年高原生态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生态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内容涵盖青藏高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生产、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聚焦于上游与下游的空间均衡、生态与经济的耦合均衡、政府与市场的主体均衡、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制度均衡,贡献了基于流域补偿均衡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方案。创新观点有:第一,明确了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城市主体,基于产业联系优化了跨界流域生态补偿城市主体关系,突破了下游补上游的空间均衡。第二,跨界流域生态补
本书立足于泰安市生态环境,针对近年来泰安市的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泰安市区域状况,泰安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噪声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泰安市固体废物的治理研究,以及泰安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方面的进展和策略等内容。本书可供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
九三学社中央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在整合社内外科技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调研、政策理论研讨和召开科学座谈会等资政建言活动,倡导推动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恢复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决定编写出版本书,内容含总论、理论技术、实践创新等,希望为今后国家草原生态文明建
本书为专业图书。本书结合2022年四川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概况,以四川省大气、地表水、饮用水源地、降水、噪声、农村环境、生态环境、土壤、地下水、辐射等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管理效果和自然环境特点等多个角度分析了
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充分发挥其生态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这是当前我国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为此,笔者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得以撰写本书。本书首先论述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理论和认知基础和校园生态文化的意义、形成与发展和建设路
本书在大量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梳理了现有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和评价考核体系。并从利用总量和利用强度两个维度考量了贵州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本书共收录校园植物168种、动物120种(鸟类74种、昆虫40种及其他种类6种)、菌物29种及校园建筑景观图片,让读者通过一幅幅灵动的照片,感受农大生态之美,品味校园文化。本书主要以彰显文化和校园科普为主,兼具审美、知识与趣味性,为全校广大师生、校友及其他广大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基础理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决策方法与流程、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决策储备库、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决策核心技术、基于系统治理的规划决策模型拓展应用、规划基础支撑库及监测预警机制、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实施体系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书基于SWOT等方法
本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研究丛书首批之一。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研究梳理了生态环境保护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及历史脉络;其次,归纳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的时空演变格局与趋势,并进一步从自然、经济和社会角度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驱动因素;然后,基于微观调研数据,以案例形式研究农户对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