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组织编写的匾额主题的论文集。论文集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匾额字义本源研究,匾额文化的美学价值,匾额的地域性及艺术风格分析等,论文中还有匾额个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庙、先农坛、东岳庙等建筑的匾额研究。匾额,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标识之一,是传统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目前
本书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越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越文化之中心区城绍兴古城,自春秋越国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开始筑城建都,距今已有近2500多年建城史,2500多年来城址不变、赓续相继。秦汉以后,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
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省文物保护研究:1950—1965
黑皮玉属于泛红山文化玉器的的范畴,其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很多黑皮玉上有文字的雕刻。黑皮玉文字发现于内蒙古地区的大井沟文化遗址,故称为“大井沟文化”。大多数玉器都有黑色的表皮,这是因为崇尚黑色的宗教习俗,几乎所有的玉器 都被涂以黑色的矿物颜料,由于时间久远表层被腐蚀,看上去像是一层黑皮,人们称之为黑皮玉;大体型的黑皮玉所占
龙山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大多数文化区系均已由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政权性质也由氏族公社转化为中央集权。该时期的玉器型制也相应地由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体的型制转化为王权与巫权合一,即政教合一的型制。这一时期的玉器中出现了很多象征王权的兵器类造型。这一时期即是五帝时代,也即是楚国学者风胡子所说的玉兵时代
本书收录了良渚文化玉器图片132幅,共180余件良渚玉器,基本上概括了良渚文化玉器的全貌。本书玉器大致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良渚文化溯源及与生殖文化和性文化直接相关的玉器;第二部分是各类动物造型,也即是良渚文化区各氏族图腾的造型:第三部分是壁、环、琮、璜、山字形器、管状器等礼仪器与佩饰器;第四部分是代表王权的兵器形玉
本书所选用的玉器均属泛红山文化玉器,涵盖了迄今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并且揭示了泛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本书玉器的内容涉及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与性崇拜、外星生命体崇拜以及王权时期的各类人物和器物造型,是史前文明的生动展现。本书图1.1—图1.35是各类人物及人与动
乡土文化是民族的本土文化根脉。“乡土艺术”是乡土文化最精华、最形象、最鲜活的门类。保定市的乡土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传统音乐、舞蹈、美术、喜剧、曲艺、技艺、民俗、民间文艺等乡土艺术形式极富地域文化特色。本书为保定乡土艺术研究丛书之一,主要从图形构成角度对燕下都瓦当进行了研究。
《首记圆明园十二兽首随行书(汉英对照)》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本,同时也是一本随身携带的,能够获取多层次知识、随心记录所想所思的书。随行书的文字内容从知识推送、故事讲述到艺术享受三个层次立体地展现十二兽首作为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笔记本内文分为两部分:彩页和书写页。书中共计十二张彩页,作为分隔页。正面以国画手绘兽首
本书精选了扬州博物馆多年来征集的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墓志三十四方,其中唐代墓志二十六方、宋代墓志五方、元代墓志三方,并加以释文与按语,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葬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本研究古代扬州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