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散文集,由纪实散文和游记两部分组成,前者描述的是毛乌素沙漠腹地曾经一个闭塞、贫穷的生产队的人和事。乡土气息浓郁,作者带着读者走进一个遥远的乡村,徜徉其间,探寻历史踪迹。游记是从一个西北人的角度,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多样性、历史文化的深厚。细微的叙述、真实的情感流露,将历史文化故事与景物描写有机统一,情景交融,带
庐陵小吃是庐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实地采访,跟踪拍摄,完整记录下40种散落在庐陵民间的传统小吃的文化场景、传说故事、古法工艺及传统手艺人的传承过程,突出反映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及变迁,能为读者提供直观的现实感受。文字通俗易懂,图片丰富精彩,既是一本通俗读物,也可作为历史档案留存。全书以散文的笔调清晰地
本书是一部讲述“陶都”宜兴乡土生活的长篇散文。陶式生活,就是陶都宜兴地域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物质生活一一带有陶质的铿锵、刚直、耐久、可塑,又兼容山温水软的票赋,派生出温儒、冲和、闲雅、散淡的气质。这是江南地域不可替代的文化品格,也是具有独特意义、伸手可及的一种精神向往和生活憧憬。本书从历史、文化、民俗、风物、人情、日常等
茅洞桥位于湖南衡阳市区西南面的茅洞桥,素有“南乡名镇”“千年古镇”之美誉,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脉、地灵人杰的地方。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送曲山人之衡州》诗日:“茅洞玉声流暗水,衡LI碧色映朝阳。”史载北宋杨家将杨七郎、南宋抗金元帅岳飞都曾率兵途经此地,明末衡阳大儒王夫之曾到此一游,留有《雨中过蒙圣功斗岭》五古六首。清
《书香生活》一书为作者张可可研读中国优秀传统典籍的内省外用之作。“内省”即于身心、心性,故而有“古文生香”“书山有路”“生活感悟”等辑。“外用”即于教学,故而有“你们的信”一辑。“古文生香”辑为作者研读经史过程中,采撷所遇疑问、感动、新意、补漏,随笔记下,辨明其意,所形成的小品。“书山有路”辑为作者阅读现当代中外文学、
散文集《大地的根须》是作家周齐林近年来的作品选集。这部散文集关注的是身边亲人、朋友这些熟。悉的群体,书写的是他们离开故乡、深扎城市的各种命运故事,作品置于城镇一体化的语境之下,正如书名所说,作者把背井离乡漂泊羁旅的人比喻成气根,悬空的气根,鲜活地呈现了漂泊者的生存图景和精神状态。
“青年作家作品集萃”丛书之一、散文集《祖之陵》系青年作家、翻译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编辑孟和巴雅尔近些年创作的散文精选集。《祖之陵》一书由《奶油拌炒米》《祖之陵》《行走的书》《暗恋》《写给十三岁的信》《归乡之路》《胡须》《黄狗之死》《零点与黑暗的深处》等二十余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组成。这些作品把叙述、抒怀、议论融为一体
《家在三峡》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数十篇。本书主要围绕三峡来描写的,作者家在三峡、身在三峡、梦在三峡、心和记忆在三峡。书中的散文,既有对山水人文的追寻和解读,有少年苦读、参军入伍、参与宜昌县现代产业发展奠基工作的纪实,也有对亲情的回忆和退休后日常生活的写真,这些构成一个三峡人立体的生活图像和精神图
郑瑞林,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贵州省黔南州交警支队一级警督,工程师。本书是作者多年游历国内外各地的游记以及对日程见闻的随笔,其中游记二十余篇,用质朴真挚的文字讲述了在敦煌、西安、澳洲、土耳其等地领略的风土人情;日常见闻的随笔三十余篇,主要包含对亲情、社会现象及中国文化的思考,其中关于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份量稍多,用客观积极
本书收录了汉冶萍公司档案中部分近代名人手札,内容涉及辛亥革命后汉冶萍公司归国有、债务交涉、矿产交涉、人事变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