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记圆明园十二兽首随行书(汉英对照)》不仅仅是一本笔记本,同时也是一本随身携带的,能够获取多层次知识、随心记录所想所思的书。随行书的文字内容从知识推送、故事讲述到艺术享受三个层次立体地展现十二兽首作为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笔记本内文分为两部分:彩页和书写页。书中共计十二张彩页,作为分隔页。正面以国画手绘兽首
本书精选了扬州博物馆多年来征集的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墓志三十四方,其中唐代墓志二十六方、宋代墓志五方、元代墓志三方,并加以释文与按语,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葬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本研究古代扬州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书籍。
《方等与张家台》是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河北省临城县段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之一。该项成果是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分别发掘方等和张家台遗址后,合作编著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成果包括了方等和张家台两处遗址2009年度的田野考古资料。方等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为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张家台遗址考古发掘领队为中
进入“十三五”以来,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要专业力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积极探索实践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努力践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强烈的新时代使命感,继续为社会提供优秀文物保护研究成果。2017年,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按照财政部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有关要求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在古代长期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区,以广西数量多,分布量广。《广西铜鼓精华(套装上下册)》是一本图录,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传世和历年出土的铜鼓一百六十余件,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
《磁县双庙墓群考古发掘报告》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中河北省考古发掘项目之一,由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省文物局共同承担。发掘项目承担单位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县文物保管所。报告编写单位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磁县文物保管所。很多资料是发掘后首次公布的考古
《石窟艺术研究(第二辑)》是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的集刊,主要分为石窟考古、佛教美术、石窟保护、文献题记四个方面的内容。收录论文共16篇,既涉及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国内知名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同时也包括广元千佛崖、富县石泓寺、佳县化云寺等晚期洞窟,对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乐山西坝窑址》是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乐山市文物管理所、五通桥区文物管理所对乐山西坝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形成的考古报告。西坝窑是一处古代民窑遗址,兴起于北宋,盛烧于南宋至元代。2008年度的发掘共清理窑炉6座、灰坑4个,同时出土了一批实物标本。各类遗存时代集中在南宋中期至元代晚期。窑炉均为半倒焰型馒头窑炉,其
《北京会馆碑刻文录》立足前人已有的成果,开展实地调查,选取北京会馆碑文中有重要价值的碑刻文献,对其进行释录、标点、校勘。覆盖面不仅包括工商业碑文,还涉及捐助碑、记事碑、功名碑、经籍碑等多种题材的文献。时间范围跨越有清一代至民国,涉及十四省,相对全面地反映了北京会馆的整体面貌。作者王汝丰依据拓片重做释文,凡与现有研究有异
《聆听汉画:汉画像砖精品鉴赏》精选河南周口资深收藏家张敦收藏的众多汉画像砖中的六十幅汉画像砖拓片,从画像砖的出土地、品种类型、成品尺寸、艺术特点、画像内容以及蕴含的深刻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欣赏品鉴,语言通俗易懂,引用材料翔实,让读者在阅读中既领略到汉画像在方寸之间展现的魅力,又获得关于汉代的社会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