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2017年由中国对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研讨会”之论文结集,共收录论文近30篇。论文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荷兰莱顿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西你等国外研究机构。所收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河流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河流
《初识北京》是“京名片”丛书的第一部,是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概要性读物。全书共有6篇专题,涉及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文化演变过程;皇家园林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坛庙文化的礼制特征;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布局以及象征意味;有代表性的京味文化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分析。各专题自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了北京历史
《古城拾遗》旨在认识和研究旧县的镇情、地情,记述历史发展规律和成败得失。李善雨先生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实事求是地记述家乡旧县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风土等方面的历史纵横,系统地反映了旧县面貌,堪为一部地方的百科全书。
《院落北京》共分六篇:井田制与北京城,北京老城、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绿植,北京公园忆往,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与文化名人轶事,破解朝内81号“鬼宅”之谜。该书以北京的院落为切入点,展示了北京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北京城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作为都城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院落北京》讲述了北京在井田制思想指导下从一个小村
《古都北京》以介绍北京悠久的建城史和辉煌的建都史为主线,展开叙述。全书共分5篇,分别是中华民族的首都——北京、北京故宫、北京的城门城墙、北京明十三陵之首——长陵和五都北京。五篇的内容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呼应,用文化融合和文明演变的视角,向世人揭示古都北京蕴藏的丰厚人文精神财富。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俗人情,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可谓民风时尚,无所不包,使人直观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同时也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本书以中国地方志、清代档案和明清史料为基础,考察帝国晚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之社会经济变迁。在本书所论述的时期,由于闽南商人从事跨境的长途贸易,港口城市厦门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这一过程是整个中国沿海贸易网络广泛扩张的一部分,需要当地官员和士绅的默许支持,并于其有利,于乡土社会有益。
云庐取自吕舜祥名云彪中的云字,以云字命室名为云庐,吕舜祥称一·二八役,邑遭沦陷,蛰乡达二月余,为解苦闷,埋头书室,由朝斯夕斯而名曰云庐室,平日写作,具以室名(《国难苦度记·序》)。《云庐丛刊》是其系列著作的名称。今存世的《云庐丛刊》,包括《国难苦度记》《蓼莪抱痛录》《嘉定枪篱头吕氏族谱》《嘉
本书通过融合中外研究成果,采用当代城市文化研究新思路,以一种特色鲜明的江南文化理论展开阐述,创新性地用诗性文化概括江南文化特质,提出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叙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其文化特征,是一部以创新性理论学术为主题的著作,既有研究性成果展示,又有通俗化的知识介绍。 经济史、社会史等传统研究致力于阐
本系列丛书为弘扬我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全貌展示其神韵与魅力,从国学经典、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间乐舞、中国戏曲、建筑雕刻、礼节礼仪、民间习俗等多方面入手;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著作的基础上,择其精要,取其所长,紧扣少儿易于接受的漫画编剧形式,讲述主人公非同寻常的中国寻宝之旅的故事创意,内容独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