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心理机制,阐述了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认识论,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原创性地构建了“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简称“二语认知协同”论;英文全称为“TheoryofCognitiveIntegr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简称CISLATheory)这一理论体系,旨在
奉献给大家的这本书,其写作的年代拉得很长。最早的一批文字应该是写于2000年。说是写,其实更多的是编,还有部分是摘抄。因为这毕竟不同干写小说在资料与写作方面,我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我想我不必一个个地说出名字,但你们一定会知道,我是多么地感谢你们!也感谢音乐将我们连在一起。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是欧洲理事会制定的关于语言学习、教学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是对几十年以来欧洲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新型的语言政策和标准体现了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及学习的新理念,对“共同参考框架”进行探讨有助于把握21世纪语言教育的新方向,对我们制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标准
本书通过针对网络时评这一新颖语类的交际目的,展开对其语类结构和语义资源的分析,揭示其修辞潜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语类迅速发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
本书综合了几家认知理论,选择等级含意为切入点来解释幽默的产生和理解,在各种各样的幽默研究中独树一帜。
《欧洲语言文化研究》是北京外国语言系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发表对中东欧和北欧等非通用语言文化研究的成果。内容涉及文化研究、国别研究、欧洲文坛、语言与外语教学等方面。其宗旨是倡导创新、鼓励争鸣、扶掖新人。本刊汇了2007—2008年该领域专家、学者在欧洲语言研究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很值得一读。
《人称范畴》无论是对人称范畴的语言比较还是单一语言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就国内而言,它对研究中国境内众多方言纷繁复杂的人称现象及其历史演化都会有直接的帮助。人称在语言学上指表示言谈角色的语法范畴,《人称范畴》可以说是语种基础最为广泛、探讨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部专著。它以包含700多种语言的语种库为材料基础,很多结论
本书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对仿拟话语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共8章,以仿拟话语认知语用模式为出发点,对仿拟话语的生成过程即发话言行和示意言行进行了系统的认知语用分析,为仿拟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二语/外语的话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对国内外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本书立足于用非专业的语言介绍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对对该理论有大致的认识,并进而产生研读《关联》全书的兴趣。我们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核心理论的介绍和诠释以及参考文献的更新上。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更详细的论证并在分析本文用例的过程中自己思考关联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总第11期)》自2005年第1期加入商务印书馆评议学期刊方阵,秉承出版语言学斯的刊的传统,打造语言学期刊方阵,更好地为国家语言学事业服务。本刊为2008年第1期总第11期,内容包括:汉语藏语古元音三角韵字在苗瑶、侗台语言的对应,表达语法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现代汉语同义并列复合词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