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明确提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扶贫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汶川地震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规划覆盖了国家确定的10个极重灾县、41个重灾县中受灾的4834个贫困村,分批在100个受灾贫困村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贫困村的灾后重建基本完成。
《地震笔记本》是一本关于地震防灾的手册,也是一本关于地震基本常识的书。书中还有大量地震亲历者的经验传授,也很实用。
《科学直面地震》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分类、分布、震级、危害程度以及如何科学地应对地震灾害。《科学直面地震》图文并茂,从科学的角度对地震进行了全面地解析,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地震,以便更好地做出应对,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本书由雅风斋编著。
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介绍桥梁震害调查的范围、方法和震害等级的划分标准。第二章首先介绍汶川地震灾区桥梁总体震害情况、主要受灾道路中的桥梁受损概况、桥梁震害区域分布特点,然后分别介绍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拱桥、连续刚构桥等四种桥型的震害特点,并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桥型主要构件的震害情况,归纳和总结了汶川地震公路桥梁震害特征
本书以直观形象的地图语言,结合影像、图表、文字、说明和照片,以时间顺序为引导,反映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灾情的变化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作为灾害管理部门,开展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取得的救灾效益。
本书围绕“地应力测试原理与技术”展开研究。全书共分8章,依次对原始地应力的基本特征、现有地应力测试方法、套简致裂法的理论基础、套筒致裂法测试地应力的基本原理、套筒致裂法地应力测试的方法与步骤、地应力对孙疃煤矿主要岩石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本书介绍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研究领域内近年发展的数据同化、构造成像和数字模拟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应用实例。全书共七章,由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从事地震前沿研究工作的人员撰写而成。内容涵盖:数据同化概念在地震学中的拓展和应用,全波形三维构造成像(fullwaveformtomography),介质全物理属性和震源机制反演方法
本书阐述了构建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基础理论,评述了这一领域的近代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多种重力数据源的精化方法和技术,介绍了重力观测技术及其新发展,以及观测数据向下延拓和内插推估等新的精化算法和技术等。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什么是地光、地声、地气?为什么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指标有哪些?地震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地震发生了海啸?…… 肖和平、于萍编著的《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200问答》以问答形式简明扼要地解答了群众关心的地震常识,介绍了地震预报、防震减灾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等系统知识。《地震与防震减灾知识200
本书阐述了常规资料数字处理流程、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与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原理、地震反射资料的偏移处理等涉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介绍。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