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召珍藏:佛像法器其他》介绍:五当召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藏传佛教寺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五当召除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外,其存有的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造像、法器、曼陀罗、柱毯、杂项等具有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7年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淄区文物局在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办事处山王村,抢救性清理了1座汉代兵马俑坑,南北长15.45、东西宽3.5、深约5.4米,坑内排列着陶阙、陶楼房、陶车马、陶俑等多种陶制品,制作精良,彩绘艳丽,保存较好。陶阙、门房、楼房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象征着前有阙楼、后有三进庭院的
邹晓松、孔铮桢编著的《景德镇窑(上)》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景德镇的窑业简况、景德镇窑的青白之美、景德镇窑的颜色釉瓷、颜色釉瓷的审美与品位、雕塑:陶瓷的另一种语言形式。本书希望能够通过挖掘隐藏于表象背后的内涵来揭示出景德制瓷文明的真性情,让人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价值与分量。
本书是一本研究玉溪青花文化的著作,以我国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古代三大青花产地的玉溪青花为研究对象,在讲述玉溪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玉溪青花瓷的产品及其蕴含的文化符号做了解读,并对利用校园传承,促进玉溪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探讨。全书材料丰富,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资料价值。
文房者贵在有文,足令文人痴迷,逸事趣谈,车载船装,传颂千古。若苏东坡之好砚,米襄阳之好石,毛子晋之好古籍,毛奇龄之好印石,丁日昌之好墨,陈介祺之好吉金,汪启淑之好印谱,张鲁庵之好印泥,秦康祥之好竹雕,陆心源之好瓦甓,不胜枚举,堪称百代艺苑佳话。 文房种类繁多,流传有序。虽出现有早晚,成熟分先后,而至清代堪称无物不有,无
《中国书法文化教育丛书》从书法艺术赏析、书法技法解读、碑帖知识、书法工具的使用、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字体的辨析、楷书的技法等七个方面对中国书法文化进行了诠释,分别介绍了“文房四宝”的起源与历史、种类与制作工艺、收藏与鉴赏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笔墨纸砚的世界,有助于读者掌握书法文化基础知识,提高书写技艺,提高
由谢桃坊所*的《敦煌文化寻绎》是一本文化普及的知识读本。本书观照黄沙漫漫的西部世界,深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带领读者欣赏绚丽多姿的敦煌壁画,浏览浩如烟海的敦煌文书,回顾五味成杂的敦煌学史。从而使读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在对敦煌文化起始、辉煌及衰落的重读中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深切关怀和文化反思。
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的产生,与造像所处地层岩石条件、区域气候条件、大气降雨条件甚至人类生产生活及工程活动影响密切相关。本书从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分布、造像所处地层岩石条件与环境气候条件、造像病害现状、造像病害成因和病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四川石窟及摩崖造像病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高病害治理工
本辑共收录文章26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汉代墓葬材料、宋、明、清墓葬材料等。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与调查简报4篇,公布了青海玉树、重庆忠县、四川成都和安岳等地的考古新资料;收录论文11篇,分别对宝墩文化起源、四川凉山地区史前文化、青海大通常宁遗址齐家文化制陶工艺、西南地区三叉格铜剑的年代与源流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刊发纪念论文1篇,深切缅怀为西南民族考古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汪宁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