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的接受并传播,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极其重大深远。本书内容的铺陈与展开,采用史与论、纵与横、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当代中国学人颖思康德美学,经历了曲折发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转换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阐释期三大阶段。中国当代美学接受康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兼及传统文化、存在论、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
本书从丰富的美学、文化史料出发,自中国史前艺术谈起,以考古发现为切入点,介绍中国艺术脉络的起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的过程,美学演变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帮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与美学的立足点。本书既把整个美学史放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又在世界美学的视野中,横向比较中西方艺术发展,分析、总结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
本书旨在以中国意象美学为视角,结合虚拟美学理论进行探究和建构,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虚拟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和途径,探讨意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虚拟美学进行了概述,探讨虚拟美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从中国意象美学视域出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文脉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前美学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建构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完成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巫史
本书收录了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成果《人间词话》及其未刊稿,对美学教育思想的论述文章,以及美学方面的散文杂笔包括对《红楼梦》、楚辞、宋元戏曲等文学作品的讨论,对中国古典绘画的鉴赏,美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的探讨,使读者从中了解中西美学知识,学会品评古典艺术作品。书中穿插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名作的彩页,使读者在
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本质的虚无主义,不是一种仅仅强调否定性的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既强调否定性又强调肯定性的审美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者的原型是中世纪末唯名论哲学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论上帝所导致的危机体验时,大多数现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张西方个体应该像唯名论上帝那样做一个审美虚无主义者。在从彼特拉克、笛卡尔到康德的思想中
本书从中国美学发生学的角度切入问题,在整体性的文化结构中对中国美学这一理论形态的发生过程作一个历史的描述。全书依照思想史上的先后次序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由科学(数术方技)、伦理学(原始儒家)和形而上学(道家思想)等不同角度讨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某一重要命题或重要概念,力求在一个历史性的文化整体结构中把握这些命题或概念的发
本书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优势学科项目“数字化审美与数字美学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9BYSJ64)的最终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美学理论话语建构研究”(批准号19BZW027)的中期成果。本书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实践与数字美学研究,对数字化审美的前世今生、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等影响下的数字
本书通过对影响力深远的德国美学传统及其关键术语和概念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哲学美学关键问题和论争的入口。出自德国美学传统的概念对其他语言的相关领域研究以及欧陆哲学和艺术理论的多样视角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本书既促进了德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也超越了德国学术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