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古籍整理图书,以明万历年间“未孩堂”刻本为底本整理,参照郑观应刊本、萧天石《道藏精华》影印本、《藏外道书》第五册影印本为校本,以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陆西星抄本《三藏真诠》为底本整理,陈撄宁手抄本《法藏总抄》为对照。共有八卷,收书十五种。内容分为两类:一注释,有《无上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
本书为作者教育部课题“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最终成果。道教环境美学是道教研究、道教美学研究下的一个分支。该领域属于新兴学科,是一片亟待开垦耕耘的学术沃土。道教讲究天人和谐发展,无为而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其思想中包含的休养生息、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对今天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许多相契合之处。本书
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邵以正是明代道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明初净明“中兴”的关键人物。学界对邵以正的研究不多,且多在研究赵宜真、刘渊然之时有所旁及,更鲜有专论邵以正思想者。本书即从人物及道派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对邵以正的生平履历、刊行的著述、《正统道藏》纂修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全面考证,不仅对元季明初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系进行净明道统重
道教发展到宋代,其宇宙观、生命观和救度观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本书以宋代道教炼度为研究对象,对道教炼度的历史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宋代的类型与特点做了梳理,探究其与早期道教及唐宋内丹道的联系,比较其与佛教施食的异同,揭示其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救度观以及忏罪意识等,以探讨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本书作者治学态度严谨,所进行
民国时期成都道教处于时代变革大背景中,与政治体制、国家政策、社会思潮、地方政治、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存在互动。这种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造就了成都道教独特的生存状况,也部分反映出民国道教的一般处境,即困境与机遇的交织。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其一是民国成都道教所处历史背景,其二从知识精英、产占用等角度,分析成都道教所处
中医处方原则“君臣佐使”是谁创造的?为什么南宋皇帝在登基后喜欢将旧宅邸改为道观?哪座道观曾是南宋退休宰相的向往之地?严格意义上的道教,最早由谁创立?历史上谁到海外寻到“仙山”?那个不可言说的“道”究竟为何?……杭州道教是中华道教之缩影,将江南特有的地理人文意蕴浸染其中。本书对杭州道教文化进行了梳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讲清了江西道教的历史逻辑,又阐述了江西道教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江西道教文化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发扬地方文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讲好江西
《全真道研究》第十一辑共收10篇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讨论。第二个主题是关于道教发展的研究。随着道教中国化与道教学术话语权的建设要求,道教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全真道研究》编辑部组织了“道教起源与教义体系的建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七位著名的专
本书避免了以往道教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通病和弊端,对宋明时期的道教作了内部的、思想性的剖析研究,力图发掘出道教产生、发展、衍变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作者经过研究,提出道、学、术的三重结构及其双向互动关系是道教在历史上演变、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