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帕多瓦的马西留与现代秩序的构造,将马西留的思想道路概括为断裂与重建。这条道路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类比之路与唯名论单义性之路的双重融合,从而重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介,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扩大了上帝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强了尘世权威的自足性。从断裂与重建的思路出发,本书旨在探讨马西留如何重新理解个体与共体、教
与过往研究不同,本书不固守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的理论壁垒,尝试从萨特与拉康共同关注的多组具体问题出发。一方面,在充分正视萨特的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思想背景的前提下,尝试将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置于精神分析内在的问题域和发展脉络中加以考察,以凸显萨特与精神分析之间复杂而多面的思想勾连。另一方面,尝试揭示拉
本书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8卷,标题为《美学与诗学I·作为陈述的艺术》。第8卷与第9卷收录了伽达默尔自1940年代以来关于美学和诗学的论文、演讲和讲座课程文稿,主要展现了伽达默尔在美学和诗学上所曾做过的理论尝试,即用诠释学来展现美学、诗学与其他精神科学所具有的共同者:艺术和科学、艺术语言和概念语言之间的亲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
在该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为基本线索,批判性地考察了费希特在1794,1798/99和1812年三个版本的知识学形态,指明了它们的内在的演进线索。该书指出,知识学的困境与“发展一种同时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联。费希特要求,借助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仅要去阐明其自身并不“存在”的存在者根据
本书为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腊怀疑论在此前的希腊哲学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学派甚至德谟克利特主义者等人那里发现很多准怀疑论因素。这构成了古希腊怀疑论的“前身”,本书将在引论部分对此做出阐明。本书上篇部分处理皮浪主义怀疑论问题,重点关注
本书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1724-2024)献礼;对康德《判断力批判》之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作出较详细的文本解读;主要面向文学界、艺术界、美育界人士对美学理论和研究的需求。在传统“以康德解释康德”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认知神经美学成果采用“以科学解释康德”的方法,将康德的哲学性概念和阐述与现实审美过程相
本书以康德原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为基础,解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认知观,以及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归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观。分析与解证康德认知与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推理进路;阐释它在对不同逻辑层次的理性机能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理论、方法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以前者为轴心,从纵向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