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面向未来的理想型的立法协商机制角度出发探讨的,即假设在已经长治久安且成员均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居民情况下,如何实现良性的立法协商,并就现实社会的立法协商机制作了探讨。基于罗尔斯“重叠共识”的“立法协商”比中文语境“立法协商”概念更为宽泛。“重叠共识”视角下的立法协商问题,包括:重叠共识的法哲学基础是什么,如果要形成
本书为学术研究专著。在政治哲学的理论图谱中,柏拉图为我们展现了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想国”,罗尔斯则在“后传统形而上学”的语境中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良序社会”的理想图景,将“多元民主社会的长治久安”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良序社会”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阐述了“良序社会”
本书从奎因的语言哲学思想入手,在物理主义和心理主义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其语义学观点,构建基于奎式理论的自然主义语言学理论框架,提出“自然语言习得”这一概念。书稿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涉及国内外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指出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等;第一章回顾奎因哲学?
马里亚特吉与拉丁美洲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们最常赋予阿伦特的几乎到了滥用程度的一个词,即“原创性”。那么,阿伦特究竟原创了什么?她是如何原创的?本书以“争议”为背景,以多维“对话”为引线,更“现象”更“悬搁”地去探查阿伦特思想图谱的蛛丝马迹,并将文本置于其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必要时还会放在哲学史背景中考察哲学家们的概念创制及其斗争,抽丝剥茧地理清阿伦特富有理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犹太思想在二十世纪之交的德国、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哲学反思、施特劳斯的雅可比批判与泛神论之争、施特劳斯笔下的斯宾诺莎宗教批判等。
本书在深入研读贝格尔职业生涯尤其是后30年间所发表的重要宗教学英文著述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旁及西方宗教学界其他名家如布鲁斯、英格尔哈特、卡萨诺瓦、柏拉克等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对贝格尔的宗教思想尽可能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公允评价。本书立足他早期世俗化命题证明的思辨策略分析、中期证伪该命题的事实证据归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超验主义哲学家,是确立美国精神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美国文学史、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影响了梭罗、惠特曼、狄金森和弗罗斯特,还启发了尼采、波德莱尔、普鲁斯特、伍尔夫和博尔赫斯,他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他去世140年之后仍然影响着我们。理查德森利用爱默生
《自为的人》是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是一部比较专业的伦理心理学著作。作者把为自己与自私严格区分开来。根据他的动态的性格观,确定了4种非创造型的性格定向,那就是接受型定向、剥削型定向、囤积型定向和市场型定向,同时还列举了创造型性格的各种表现。作者频频引用老子、庄子和孔子等中国先贤的名言,这个事实雄辩地印证了让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计八章,涵盖了古典实用主义和新实用主义阵营中,各具特色且有代表性的交往理论。前四章聚焦于皮尔士的交往符号学理论、詹姆斯的符号现象学、杜威的民主交往理论以及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后四章着重阐述了罗蒂的对话哲学、普特南的意义论、伯恩斯坦的多元文化论与莫里斯的开放社会论。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