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完成国家统一性整合。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国有林区治理体制,走出路径依赖羁绊,实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于2018年首次推出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党建和思政教育实践暨浙中调查(简称“浙中调查”),组织在校学生于暑期针对以金华9个县(市、区)为主体的浙中地区开展“三农”问题主题调查。项目对标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及省委、市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要求,涵盖问卷调查、乡间思政课
本著作旨在系统总结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林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针对存在的一些发展问题进行反思,并创新性地提出未来中国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路径。内容包括: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林业;中国林业与农村发展等。
为明确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以全国29个地区的林业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外显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了林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Entropy-Topsis模型以及2006-2012年省际截面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较大,省际分化明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带动。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多维空间组织模式,能在效率、收益、灵活性方面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是适应当今世界资源配置高效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本书旨在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的特征、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和归纳。作者分析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演进具有“八化”特征,即生产主体规模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运作资本化、产品营销品牌化、产品延伸
小农户生产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当前中国小农户群体明显分化,形成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户为代表的现代小农户、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兼业生计型农户,以及以满足家庭简单再生产需要为导向的生存型农户等基本类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是探求加速兼业生计型农户和生存型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型的有效路径,推进以兼业生计型
本书包括明道取势——宏观环境与发展取势;砥砺奋进——经营转型与管理变革;管控有术——激励管控与营销策划上、中、下三篇,。
耕地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实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以耕地保护的根本目标是耕地生产力的保护为基本观点,提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的新思路。《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其补偿机制研究》在耕地生产力评估、耕地非农化压力测算及其区域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首次系统阐述了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和推进集体林经营管理对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对集体林所依存的农村社区、农村土地权利、集体林权内涵及其他与集体林相互作用的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