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自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发掘以来,至2012年已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殷墟考古发掘资料,另外还收录了国内外一些博物馆收藏的殷墟部分流散文物的资料。
本书编著词条以殷墟出土甲骨文以及相关内容为主,著录、叙述相关内容的截止时间为2015年。摹录的甲骨文字从《甲骨文合集》等大型著录书的拓片字形清晰者中择优,择主要常见字形据实摹录。书中侧重于甲骨文的深厚内涵,以及10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中国文物年鉴2016》反映我国文物、博物馆事2015年的发展情况,分为图片、特辑、综述篇、分述篇、纪事篇和附录等部分,是系统地反映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基本情况的资料工具书,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共同参与编写的,是全国文物系统通力协作的成果。
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一项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国家工程。本书是杭州市萧山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之一,本卷主要选择萧山市博物馆等本行政区域内各级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盆地内外的交往相对困难,故大诗人李白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古人出入四川盆地,主要是沿着切开或几乎切开盆地边缘山地的两大河谷,即东端的长江三峡河谷和东北端的嘉陵江河谷。自中国的中心都城于西周时期从河洛地区转移到关中地区以后,切开巴山,并几乎切开秦岭的嘉陵道(又名“石牛道”“金牛道”“川陕蜀道
《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报告:绍兴越墓》为2005-2011年绍兴地区越国贵族墓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共分为四部分,报告了绍兴地区香山、祝家山、分期与年代、结语四个地点七座越国贵族墓葬的全部发掘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越国墓葬等级、葬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清凉寺史前墓地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山西省芮城县,经2003、2004、2005年三次发掘,共清理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和龙山时期的土坑竖穴墓葬355座。墓葬以随葬玉石器并殉人为特色,墓地的现象显示当时中原地区正在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变革,周边各种文化因素和理念在这里汇聚,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将有
《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为江西省近年来宋代纪年墓报告合集,有些内容已经发表,但是《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仍然有它的学术意义,以专题报告集的形式出版,有利于集中而全面地展示近若干时间以来江西省在宋代纪年墓考古所做的工作,同时,它的推出也必将对学术界重新从整体上考察江西省宋代考古在全国宋代考古中的学术地位提供有
《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论文集》为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之论文集,收录了数十篇与会论文,围绕“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探讨“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的个性和共性,成就与特质,为传承、弘扬很好中华传统文化、促进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繁荣探路探矿、建言献策。
本书梳理了我国明清时期陶瓷官窑的发展情况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并深入剖析了历代官窑制度,从陶瓷史延展到文化史,体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本书将陶瓷官窑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观照,将官窑的出现视为我国古代制瓷业和陶瓷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产生分不开的。作者深入探讨了明清官窑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