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十分丰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但这也意味着取得大的突破越来越困难。如何走出文学研究的瓶颈状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研究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所收文章无论是研究古代作家还是研究现当代作品,都是着眼于这一问题展开。本书所收文章涉及诗文、小说等文体,视野开阔,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全5册)
《鹃湖评论(2023卷)》是海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编的评论集,每年一辑。2023卷分为“新著专评——《时间中的铁如意》专辑”“名家特稿”“阅读批评”“艺苑品鉴”“编后心记”“视域新义”六个部分,共收录评论文章36篇,既有对2023年度海宁市域的优秀文学、书画作品的评论,也有对名家名作的赏析,海宁文学艺术届自古人才辈出
本书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全书按《文心雕龙》文论体系设置了“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知音君子”等栏目,另增“学科纵横”“文场笔苑”两个补充栏目,力图在全面展现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做到“超越从西方引进的所谓文学观念,回归中国文论的语境,还原中国文论的话语体系,从而原原本本地阐释中
此书以宋辽金文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包括三编:第一编是宋辽金文学的一体化研究,重在研究宋金文学的联系,共有8篇论文,既有宏观的综论,又有对作家个案的探讨;第二编是两宋文学考论,由五篇论文与一组考证文章组成;第三编是金代文学的特征与新变,由六篇论文组成。附编是两篇研究涉台诗歌,体现了两岸文学一体的密切联系。本书不仅论述了宋辽
书稿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4XZW015)。书稿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对唐代俗文学中的小说、曲子词、俗讲变文、俗诗、俗赋、词文、歌谣、谚语、竹枝词等的传播情况作了系统探究,重点考察了唐代俗文学的传播过程及这种传播活动的影响,包括其传播环境、传播主体及内容、传播目的、传播媒介与途径、受传者、传播效用、对后
姚雪垠是横跨现当代的大作家,其代表作《李自成》是中国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具有经典意义。新时期以来,对该作的评价有起有伏,经历了从“经典化”到“去经典化”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后,该作的价值被重新评估,开起来“再经典话”进程。
郑振铎的一生对于五四新文学乃至整个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且重要的贡献,他是一位积极的新文学建设者。本书从新文学的建设者这一角度对郑振铎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活动展开整体阐释和研究,分析其新文学思想的核心要点与主要内涵,建构其新文学思想的体系,并对这种文学思想体系在郑振铎的文学创作、文学刊物编辑、文学史研究、儿童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文集,书中汇编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代表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孔子思想、唐宋文学研究、明清小说专论等,是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图书。
我必须重新认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 避居斗室,苦读群书,遐想中国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在台湾一片去中国化的呼声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正如孔子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就这样,中国文化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本书为台湾学者吕正惠重新认识中国、思考中华文明的结晶之一。他将唐宋文学放入中华文明形成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