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是胡晓明教授提出来的一个很有创见的诗学概念,他认为除范畴、命题、体系和词语外,中国文化还有非常丰富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意象方式。本书即是此一论说之系统结晶,在深入挖掘中国诗歌的意象资源,重新发明古典诗性传统中,试图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尤其是江南文学的核心文化价值。本书创新之处还在于打通文史哲,溶解学科分工意识,在诗中发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演出之剧本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爬梳海内外现存清代宫廷戏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内府曲本的整体特征,并择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影响较大的曲本进行专题研究。讨论的话题包括:内府曲本的聚散和收藏;内府曲本概念辨析;曲本分类和著录;清代宫廷仪典承应戏的源流及变迁;《升平宝筏》《劝善金科》《昭代箫韶》等三种*著名的
《多元宗教背景下的中国文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引驰教授组织的多元宗教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此论文集是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重经各位作者修改、润饰、编辑而成,收录了17篇有关中国古典或通俗文学受宗教因素影响,或从宗教视角解释文学作品,或有关宗教文学的论文。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有关经典文章。主要内容有《红袖与情痴,爱情与政治》《从贾府的末世子孙看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论贾宝玉的疯呆痴狂》《论林黛玉的美》《论薛宝钗形象的艺术构思》《钗、黛十论》《论王熙凤形象塑造的艺术特色》《黛玉与妙玉》《〈红楼梦〉对佛、道的批判》《〈红楼梦〉风格论》《论〈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本书以《词论史论稿》为基础,共16章,论及词论家共15家。以李清照、张炎两家统领宋代词论,从两宋之交到宋季,使词史和词论具备了初步而基本的架构。以陈霆和陈子龙演绎明代词学的转折和结穴。以11章之篇幅,详为分析清代是词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所谈15家,在各自的时代基本上处于或初期或中期或末期,都是词史上或
全书由十个章节构成。每个章节涉及一个写作主题,每个写作主题选取两首古诗,一首古诗以精读为主,另一首古诗以写句练习为主。 每个章节包括三个板块:我爱古诗文读诗学写话课后桥涂鸦,这三个板块按照小读者的认知过程阅读-写句-写段安排,每个章节配有与本章节内容相关联的古诗文知识点;每个章节配有与写作内容相关联的好词大搜索。
1.本书从日本弘化四年诸画工所绘《诗经》手绘图中,仔细辨别其正确性,保留190余幅。2.考据《毛传》《陆疏》等多部经典古籍释诂。3.增加195种诗经风物档案、博物通识。4.《诗经》305首的原文文字、注音、释义,以及原文诵读。
本书是邱燮友主编,由他和学生黄丽容、张宝云等人共同书写的一部赏析唐诗的作品集,邱燮友等人在这部作品中选用了唐代七十多位诗人约三百一十首作品,从美学、逻辑、文史学等创新角度进行全面赏析,并在赏析的过程中别出心裁地引用了美学的黄金分割和小说中的三S研究法,让古老的诗歌散发出年轻的活力。一篇篇精彩的赏析,在向读者展示诗歌的魅
《微语红楼: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选萃(二)》是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自2014年创建以来收录的文学作品第二辑结集,共选文66篇。文章涵盖的方面较多,有人物评论,也有文本赏析,还有比较文学等,很多文章个性独具、灵光闪现,可以说是能够代表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的水平的。
东汉文学家蔡邕,在曹娥碑阴题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初次读到,不知所云。一般读者恐怕都会有此反应,但若静心品读,似乎也能品味出点意思来:一个穿着黄绢的年轻妇女,带着小外孙舂制齑粉。这种解读方法叫常训法,以常训法解读曹娥碑阴文十分勉强,难免牵强附会。弘农才子杨修一眼看出,它不是普通文字,而是隐语(谜语)文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