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一本美学入门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探讨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他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沉淀人心的良方。全书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本书聚焦于鲁迅创作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历史关联、鲁迅与中国传统美术的思想对话,旨在打通文学与美术的学科壁垒,深入鲁迅文学文本的艺术世界,体察文学想象的视觉逻辑,追索词句遗留在图画线条、色彩里的生命和芳香。作者从思想对话与形式研究两个维度着眼,考察鲁迅与汉画像、文人画、民间画、魏碑等的内部影响关联。采用文学与美术的跨学科研究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入门书籍。
本书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对东西方文化中的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勾勒出一条极为清晰的、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东西方美学发展脉络,显示出东西方美学不同的内在精神特质,并指出东西方美学思想在当代相互靠拢、融合的发展趋势。就此提出鲜明的美学观点:美学是人学,解开美学的终极秘密,归根结底是探索人的本质。
《美学》辑刊(俗称大美学)创立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办,李泽厚主编。是改革开放以来*早创立的美学专业刊物。在1980年代哲学和美学刊物和书籍稀缺、研究资料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美学》以其深广的专业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启蒙了几代美学学人,奠定了80年代审美现代性启蒙的基础和美学学科的问题域以及学科发展方向
本书系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著作,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阐释,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
《身体诗学》试图建立以身体为基础的诗学体系,证明、阐释、弘扬一个基本命题:身体(不是所谓的灵魂)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回到其起源的文学研究必然落实到身体维度。身体观看而又被观看、触及而又被触及、书写而义被书写、言说而又被言说、阐释而又被阐释,而诗学的秘密就深藏于这种白反之中。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作者试图建构植根于身体的诗学
中华美学思想丰富而精深,堪与西方美学比肩,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故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华美学概论》通过中西美学的对话,运用现代美学观点和框架,展示中华美学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建构中华美学体系,并揭示其特色和长处,如主体间性、现象学特性、情感性、直觉性、世间性等,以达成中西美学的互补,
张翠玲著的《古代中国生活审美论》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生活审美的学术论著,它从社会文化基础、民族特性、社会形态、现代转化的可能性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的生活审美活动及相关审美思想意识进行了研究。论著逻辑严谨、资料详实,在古今中西的比较视野下、在纵向和横向的织网中展开,具有宏观性、历史性和整体性。此项研究对古代中国断代史的生涪审美
本书汇集了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以及中世纪神学美学、意大利美学、法国美学、英国美学、德国美学、俄国美学等名篇佳作。每编之前含导读,以帮助读者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古典美学前对相关文学背景、历史背景及作家作品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