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聚焦曾子学派的思想特征、曾子孝道精神在历史上的实践、《礼记·大学》专题、《孝经》专题等,收入了《孔子思想与道德文明》《曾子与儒学》《略论曾子》《日本学者室鳩巢<大学新疏>考论》《重新认识<孝经>与孝道传统》《儒家孝悌观念与当代的挑战》《明清时期曾府祭田研究》《古文孝经的版本与流传》等多
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章节,自唐、宋以来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而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经典。《大学》和《中庸》自清末以来就被翻译为各种文字,成为海外学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本书精选《大学》和《中庸》英文译本中的几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Le
《孟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之一,自明末清初以来就被来华传教士、外国汉学家和华人学者翻译为各种文字,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但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译者对《孟子》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使译本呈现出不同的貌相。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本书在全面搜集《孟子》英译本的基础上选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共读”部分,是经典共读课程的实录,围绕学习、快乐、敬畏、信念等15个主题,带着当代的疑问读《论语》,在儒家的智慧中体会强健人格如何养成;下编为“心得”部分,是彭治国老师品读《论语》的15篇札记,细读原典文本,走进孔子及孔门弟子的世界,感受孔子其人以及他所留下的巨大的思想宝藏。
本书对指数思维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采用设计研究范式,按照理论解析、模型构建和教学实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趋同发展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遵循正向设计、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设计教师指数型趋同发展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并穿插准实验研究,以验证模
本书属典籍整理类著作。《周易浅述》八卷,清代陈梦雷撰。《周易浅述》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参以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苏轼《苏氏易传》、胡广《周易大全》、来知德《周易集注》。诸家未有说者,及其所见与诸家不同者,则抒己见以申明之。陈梦雷以
本书首先对翻译文化的理念与方法做了系统性阐述,指出翻译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行为是理解原文和生成译文的多阶段决策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任何决策都是在文化框架下进行的;接着从概述《庄子》的思想风格和文体特点对《庄子》多译本现象进行翻译个案研究;后以庄子的著名寓言“庄周梦蝶”为例,从通假字的翻译、叠词的处理、叙述主体的选择和哲学概念
儒家哲学本质上也是生态哲学。儒家生态哲学的理论结构为天人关系论、生态本体论、生态德性论、生态功夫论、生态境界论等,由此结构出发可以概括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儒家生态哲学史”。其发展脉络是:先秦为奠基阶段,两汉为宇宙论建构阶段;中经魏晋玄学的否定性深化,唐代的元气论扩展,至宋明清达到本体化阶段。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根
本书意在论证儒学由孔子,中经七十子后学、子思,最后至孟子完成“性善论”,乃是为了开显一种基础存在论,为其心性工夫之学确立超越根基,勾勒先秦儒学从孔子到荀子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儒学作为三教之一的丕变。儒学自身所具有怎样的思想上的普适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本书开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