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借鉴禅宗书画美学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图像本体诠释与当代美育话语建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禅宗书画观为切入点,运用图像本体诠释方法,考察了禅宗书画观的生成语境、演变历程、本体诠释及美育价值。本书不仅对禅宗书画观进行了本体诠释,而且比较了禅宗书画观与图像本体诠释之异同。全书包括生成论、本体论、价值论三编内容。本书系
商务印书馆一直在出版太虚的《法相唯识学》这一巨著,而《太虚唯识论著精选集》在以下三方面与商务版不同:1.商务版以民国时期后来汇编的单行本为底本,我们以更原初的发表在各刊物上的文章为底本;2.商务版文章太多,但编排上没有循序渐进,初学者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精选,且基本按从易到难的次第来安排;3.补充了几篇商务版
此书市场上已有好几个版本,但都是简单的出版,没有一本是从学术批评史的视角来编辑出版的。而对这样一本充满争议的学术大作,如果能从编辑上展现出它的批评史,则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和新视角。书稿分两部分:部分,《新唯识论》的原文,脚注是周叔迦的评语,因为周先生是随文批评,所以以脚注的形式来体现便捷。第二部分,收欧阳竟无、太虚
该书为语言学类研究专著。作者以北宋僧人睦庵善卿所纂《祖庭事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祖庭事苑》在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等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对《祖庭事苑》的反切注音进行了穷尽性的描述、归纳,辨析了《祖庭事苑》注释中所涉及的文字现象,论述了《祖庭事苑》的训诂内容、训诂成就和训诂特色,梳理了《祖庭事苑》所涉及的异形词,并利用校
该稿是一部雕刻有众多精美插图的木刻本《般若八千颂》图像集。其插图以印度佛教史及藏传佛教史上的各类人物为主,体系之纷繁、数量之众多,在西藏雕版印刷史上也属首屈一指。书中对《般若八千颂》的版本源流、出版人及其刊刻缘起、图像内容及插图历史等进行介绍。正文部分,分为首尊神、十方佛等35个类别对所有图像进行分类介绍,每一个图像有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份版图书选题备案目录中)佛教翻译是佛教传来中国的载体,又是一独立的文化交流历史,但要写一本《中国佛教翻译史》何其困难,一是牵涉汉藏两大系统,二是巨量的译经记录,所以本书选择“汉地”和“史说”,把选题限制在本人能胜任的范围,而且希望作品不要太过枯燥。全书一共十九章,前十五章是按历史线索,挑
本书包括概述、三宝兴教、往生原理、往生修行、众生感果五大部分,共九章,第一章,创教之尊;第二章,载教之经;第三章,宣教之祖;第四章,感应道交;第五章,修信启愿行;第六章,修愿导诸行;第七章,修行摄信愿;第八章,现世利益;第九章,往生因果。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2-3月备案目录中)本书对佛教瑜伽行唯识学的根本经典《成唯识论》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方法上,作者打破玄奘的糅译体例,用“三自性”统摄全书,对唯识学的根本主题进行范畴性诠释,所涉内容包括:三自性、八识、唯识无境、菩提道次第、对数论与胜论的批判、对部派佛学的批判,及结合汉译尼泊尔本安慧《唯识三
本书从了义佛法的视角对《金刚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读,揭示了《金刚经》明见自我心性的根本宗旨义趣。并以经中法义为依据,对日常修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作了必要的剖析与梳理;倡导佛法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倡导依大乘经典修学佛法,并接受大乘经典勘验的实证精神;倡导以经中法义为指导,建立不二观行的日常修持理念。主张理事并举、以
本书稿紧紧围绕《楞严经》进行解读,不涉及时势及世情。讲记讲解通俗易懂、内容全面宽泛,可以为读者了解佛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借鉴。《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广州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