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日历(公历2019年)》精选从《诗经》至当代经典诗词365首,将其按照12个月份分成12个主题,每首诗或词都配有一幅古画,两者相得益彰。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与一些传统节日,更是精心选配相关诗作和画作,帮助大家读诗品画,感受古代日常生活的节律。日历12个主题分别是:景色田园(江山如画),咏物(物华天宝),四季之春(
《笠翁对韵》是一本通过典型的例子来介绍声律和对仗的书,作者是清初著名的学者、戏曲家李渔(号笠翁)。作者从汉字的106个韵中选取30个平声韵,把它们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5个韵;根据每一类韵的代表字,又分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节;在每一节中,又包括二至四个不等的段落;每个段落均由众多的对句组成,这些对句包括一
《经典三读》为王蒙有关孔子与老庄的思想、李商隐的诗作、解读《红楼梦》的文章的结集,全书共16篇,其中涉及孔子与老庄思想的文章3篇,对孔子所谓“斯文”的理想、老子的辩证思想和老庄的治国理政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李商隐诗作的文章7篇,由《锦瑟》切入,揭开义山诗作的迂回与绮丽之美以及诗作与诗人经历之间的密切关系;解读《红楼
这本小书为广大北京市民以及民俗文化爱好者介绍了老北京的俗语民谣。俗语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对每个条目进行释义与分析,并给出该词语在原著中的例句。字形、字音遵从原著,释义力求简明扼要。民谣部分以材料类型为线索,对老北京的歌谣、儿歌、妈妈论儿、喜歌等民间口语材料进行了概述。这些民谣百年间在民众口中传承,大多不见于文献,历史难以
红楼梦诗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在楚辞研究方面,游国恩奠定了现代楚辞学的基础,成为我国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的学术个性“平正通达”,他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传统,又融合了20世纪初的现代意识。游国恩楚辞学体系的构建包括楚辞学作家论、楚辞学作品论、楚辞学文献论、楚辞学史论。游国恩楚辞学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使命等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之父”,他为人所熟知,更多在于他对创建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人文专业学科所作出的贡献。本书精选了20世纪20—90年代钟敬文的代表性评论、学术论文40多篇,涵盖了钟敬文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思考和研究。全书共分为“文学评论”“诗话”“文艺论”“学术论文”等章节。钟敬文的文
本书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著述中最为人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全书共分为手定稿、未刊手稿两大部分,具体包括词以境界为最上、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内容。
报刊的出现,使得旧体诗词的传播媒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诗词作者构成、作家创作动机、诗词创作方式等各个方面。《继承与革新:早期<申报>所载旧体诗词研究》试图将文献学与文艺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将传播学与社会学、历史学相交叉,探讨新的社会时期,旧体诗词如何借助报刊这一新的媒介,逐渐进行自身的变革,考察其发展变化态
《黄庭坚与朝鲜古代汉诗的发展》以接受者为主体,从接受者的视角考察朝鲜古代汉诗对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吸收和借鉴,研究接受者的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寻找接受过程中的中间媒介,从作家、理论观点和创作考察接受的实际,探索朝鲜汉诗接受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影响的规律和对汉诗创作的深远影响。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朝鲜古代高丽后期到朝鲜朝前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