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分裆鼎的整理与研究;中篇为扁足鼎的整理与研究;下篇为方鼎的综合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人兽母题”的渊源及类型;“人兽母题”的内在动因和隐喻机制;“人兽母题”牵涉的观念厘格;“人兽母题”隐喻的文化机制;“人兽母题”的嬗变与式微;“人兽母题”的造型装饰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簋的起源、名称和作用;青铜簋型式分析;青铜簋分期与年代推定;青铜簋区域研究;青铜簋谱系研究;青铜簋器用制度;青铜簋环耳的艺术观察;青铜簋纹饰研究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罍研究简史;青铜罍的定名与功用;青铜罍的类型学分析;青铜罍的分期研究;青铜罍墓葬礼器组合分析等。
《鸟度屏风里》屏风是一件特别的物事,在中国古人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远古时代,屏风只是一种遮风避雨的实用工具。进入等级社会后,屏风逐渐演化为一种权力符号。随着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屏风被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屏风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皆因其暗合了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的处世哲学,承载着
本册为《俄藏黑水城文献》的西夏文佛教部分。佛教是享国一百九十余年的西夏王朝境内主要的宗教,保存的佛典多达四百余种,不仅有经律论,还有疏义经传等,译本则取自汉传佛书,也有译自藏文者。许多佛典有场面恢宏、刻印细微的弘法经图,有序跋、发愿文、题款,并列出著译校者姓名,史料价值极高。佛典的版本有雕版印刷本与写本,甚至有活字本,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包括海防遗址在内的“大型线形文物”设立专项研究,对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修建的明代以防倭为主要目的、清代以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为目的的明清海防工程开展了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广东和浙江作为国家文物局“明清海防遗址保护研究”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随着上海的经济开发,众多的海防遗址面临保护危机。近年,
全书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介绍的形式,对老挝已出土的铜鼓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综述部分简介老挝出土铜鼓的概貌和研究现状,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每面铜鼓,附每面铜鼓的释文,包括年代说明、详细介绍(形制、纹饰、尺寸及重量)、出土地点、时间和基本情况、流转收藏信息等。
考古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即通过对埋藏在地下的各种遗迹和文物的发掘、整理、研究,进而获得历史发展的一手资料,可以再现古代社会生活的原貌。《考古安徽/品读·文化安徽丛书》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人类文明的一缕缕曙光在安徽大地的重要遗存:人字洞蕴藏着欧亚人先祖生存的奥秘,和县猿人头盖骨是中国现存完好的旧石器时代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