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洞庭湖南部新湖遗址、蔡家园遗址、大通湖遗址、玉竹包遗址、石咀头遗址、漉湖遗址、泞湖遗址、铁铺岭遗址8处先秦古遗址发掘资料,时代经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商周时期,其间没有大的缺环,改变了之前对洞庭湖南部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是研究洞庭湖南部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青铜敦的著录与研究简史;青铜敦的定名与功用;青铜敦的类型学分析;青铜敦的分期演变;青铜敦的组合;青铜敦的区域分析;敦与相关器类的关系等。
辉县在河南省的北部,过去因发现大量的古器物在考古界得名。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回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发现和收获。本书分为琉璃阁区、固围村区、赵固区、禇邱区、百泉区五编,内容涉及殷代遗址、殷代墓葬、战国墓葬、汉代墓葬等。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考古发掘报告,至今对于学术界仍有较大的
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分裆鼎的整理与研究;中篇为扁足鼎的整理与研究;下篇为方鼎的综合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人兽母题”的渊源及类型;“人兽母题”的内在动因和隐喻机制;“人兽母题”牵涉的观念厘格;“人兽母题”隐喻的文化机制;“人兽母题”的嬗变与式微;“人兽母题”的造型装饰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簋的起源、名称和作用;青铜簋型式分析;青铜簋分期与年代推定;青铜簋区域研究;青铜簋谱系研究;青铜簋器用制度;青铜簋环耳的艺术观察;青铜簋纹饰研究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罍研究简史;青铜罍的定名与功用;青铜罍的类型学分析;青铜罍的分期研究;青铜罍墓葬礼器组合分析等。
《鸟度屏风里》屏风是一件特别的物事,在中国古人的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远古时代,屏风只是一种遮风避雨的实用工具。进入等级社会后,屏风逐渐演化为一种权力符号。随着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屏风被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屏风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皆因其暗合了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的处世哲学,承载着
本册为《俄藏黑水城文献》的西夏文佛教部分。佛教是享国一百九十余年的西夏王朝境内主要的宗教,保存的佛典多达四百余种,不仅有经律论,还有疏义经传等,译本则取自汉传佛书,也有译自藏文者。许多佛典有场面恢宏、刻印细微的弘法经图,有序跋、发愿文、题款,并列出著译校者姓名,史料价值极高。佛典的版本有雕版印刷本与写本,甚至有活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