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将我国辞赋纳入到东亚汉文化圈中予以关照,着力探讨其域外流衍的专著。是书以中日文学关系极为紧密的唐代与平安王朝为研究时段,以唐赋中最具代表性的律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全书含绪论在内共七章,从传播考论、影响考论、域外返观三个层面展开,既梳理出了唐代律赋在日本传播的事实,也抉发出了日本对律赋的受容及
身处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人文学科新挑战。与此同时,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为文、理、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交叉学科融合提供了契机与支持。科幻小说以预见性与创造性为我们认识、理解并应对近未来技术世界提供了多层面、多元化路径。因此,基于这种新语境,在新文科建设视野中深入认识科幻小说的认知模式与社会
纵观百年的乡土小说创作历程,民俗一直是重要的表现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小说创作中,民俗以不同的形态进入文本中。无论是五四乡土小说、左翼乡土小说、京派“梦幻乡土”小说还是后来的“山药蛋派”小说、寻根小说,都非常关注民俗这个领域。乡土小说中的民俗书写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意象、事件和场景,而是有关传统、国族和现代性想象的复杂系统。
本书是传统诗词爱好者与创作者入门读物。从体裁、声律、用韵、对仗、法度、宗旨等角度切入,归纳出诗词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以问答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的诗体知识、格律常识、创作要点等深入、系统地加以呈现,书末附《对联的格律与技巧》《平水韵表》,可指导初学者创作出典雅有味的诗词作品。
李黼平(1770-1832),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告假南归,曾主讲广州粤华书院、东莞宝安书院。平生志行诚朴,治学严谨、著作甚丰。所著《毛诗䌷义》24卷,是其主讲学海堂时为诸生讲习《诗经》的讲义。主要内容是辨析《毛诗》汲古阁刻本中《正义》引用毛传、郑笺以及《经典释文》时大量存在的混淆脱误,目的是明
陈启源,字长发,江苏吴江人。康熙时诸生,平生只酷爱读书。晚年研精经学,尤深于《诗》,著《毛诗稽古编》三十卷,又有《尚书辨略》二卷、《读书偶笔》二卷、《存耕堂稿》四卷传于世。。《毛诗稽古编》属稿于康熙十三年(1674),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主张参伍众说寻流溯源,推求古经本旨以挽其弊,多引唐及唐前文献,字书优先
《诗本音》十卷,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音学五书》之一,他在书中推翻宋人的叶韵说,以《诗》三百篇所用之韵,互相考证,并征引他书,探究古今语音之不同。这种实践性的音韵理论和精密的考证方法,对后来《诗经》的音韵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整理,以观稼楼仿刻本对校。《诗说》三卷,清代经学家惠周惕撰。该书对毛公《诗传》、郑玄《毛诗
《乐府学》为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会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专门刊发有关乐府学的研究文章,本书为第29辑。本书共16篇文章,分为六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的3篇文章分别针对汉唐乐府的发展历程、地位、翻唱与改编展开研究。“礼乐考察”部分有3篇文章,对《汉书·艺文志》所反映的班固的礼乐观、《大风歌》
基于诗词与地理的双向阐释,“诗词地理学”研讨诗词(通)及其与地理环境(专)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典型的“通专融合”大学通识课教材。本教材旨在丰富学生的修养与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格调,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升多方面(包括写作、阅读、气质、地理)的能力与素养,潜移默化德育于活波课堂气氛之中。本教材
《对韵词书》是根据《现代汉语词典》《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诗韵新编》等,并参照《佩文韵府》编纂而成,旨在为文学爱好者,特别是钟情于诗词曲联者提供一套案头查询工具。手册遴选常见标目字约三千个,其中吸字配词10个以上的高频字约五六百个。对高频标目字或词,用字型加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