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暨古典文化的传承研究》是“桐城派暨古典文化的传承研究”会议的论文集,收录论文四十篇。所涉内容在桐城派文学与学术的基础上,延及古典文化的传承,以及文章学、学术史及方法论研究,拓展了新文化运动百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
《中国诗歌(第96卷2017第12卷2017年民刊诗选)》收入聂权等三百多位诗人的诗歌原创、转载作品五百余首,及少量诗歌理论作者的诗歌评论文章。诗歌作品比例约占95%,文章比例约占5%。诗歌作品部分,基本选自近一年来全国各种民间刊物(主体为民间诗刊,也有少量综合民刊),大部分都是诗人的近作,而文章部分,则既有来自民刊的
《中国诗学(第24辑)》收录《书画文献所收“明词”辑补及其文学文献价值》等文献学论文,《盛唐古风式七律的历史定位》、《近百年女性词坛点将录》等诗歌史论文,《宋代诗注观念之嬗变》、《王增祺“诗缘”“樵说”系列著作考述》等诗学史论文,《<唐绝选删>研究》等比较诗学论文,《<全清词·顺康卷>续补二九〇首》等文献整理,都以求实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
本书重点分析戏曲在剧本创作、舞台表演、观众欣赏三个方面信息活动的种种复杂表现,尤其关注的是戏曲信息在传递—接收过程中,由于信息自身的复杂和接收者队伍的复杂,而发生的信息的放大、增值或扭曲、畸变等现象。
本书分为《聊斋志异》与明清史新证、《聊斋志异》文化艺术新论、《聊斋志异》与重要典籍关系新证及《聊斋志异》丛脞新录四编,从《聊斋志异》中涉及的科举、刑法、地名、历史人物、文化品格、用语借鉴、与四书五经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对蒲松龄原著中及清人和今人各种版本注释中的错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与求证,阐释了自己独到的观点,有助
《敦煌变文集》是唐代敦煌变文作品的总编,由王重民等人编校,编选出78种作品,是敦煌学和敦煌变文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整理作品。王重民、王庆菽等6人根据照片和原卷过录一个本子,由一人主校,其余五人轮流互校。周绍良是著名的敦煌学家,对《敦煌变文集》中一些叙述做出批点,对一些文字、断句的判断有不同意见,用红笔对全书做出了较多
大概是2010年吧,有一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老兄给我发来一条手机短信。他说,鲁迅文学奖的评委必须在70岁以下,这是无法逾越的规矩,“所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你就不参加了,让你的大弟子蒋登科进初审班子吧”。认为登科是我一个人的弟子,其实是学术界和文艺界的普遍误判。登科的老师可多了,他的硕士生导师是方敬和邹绛,
浙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近年来浙江青年作家群异军突起,其创作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与好评。从1998年到2016年,先后有19位作家获得了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的殊荣。本书汇集了19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当下19位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其相关作品的评述,全方位呈现了浙江作家的创作风貌与预期走向。作品与批评的双重
本书的作者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探本寻源,指出《诗经》中诗篇对先秦儒道等学派形成的思想影响和对应后世文学的影响。 该书运用《诗经汇通》的研究成果并加上作者的学术积累对《诗经》进行诠释和翻译,便于一般读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