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纳兰性德词中经典之作110首,对其进行简单的校对、注释,并进行了评析。注释中除了字词的简单注解之外,主要就纳兰词中的一些用词进行了梳理,查找前代这一词语的与本词相似的运用和具有代表性的出处,一般并举两个诗例或词例,以便对纳兰词中的用词、意象、写景、言情的内在诗词流传与继承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评析中,注重赏与析的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与鉴赏(第二版)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编为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少数民族文学编年综论,在广泛收集、述介、评论当年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出该年度*为典型的文学现象、热点、创新与问题,并由此生发出理论思考,包括文学技巧的美学试验、性别意识与族性表达、情感结构的转型、主旋律的民族表达、底层的多元声音、母语文学与翻译、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地域文化与民族形式
本书是诗歌中国之一。《诗经》与《楚辞》是上古中国瑰丽的文学图卷,记载了从南至北,从西周至战国的时间空间内中华民族本真的吟唱。它们所抒写的,不仅是上古诗人的真实性情,同时还记载历史、反映了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对其中所记载的礼仪、民俗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可为读者了解遥远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原则及人生趣味等,提供极为宝贵真
本书是小说中国之一。关于科举的小说很多。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描绘古代小说中的科举场景,如苦读、应试、阅卷、放榜;古代小说中的科举名物,如八股文选本、考篮、贡院;科举士子的人生追求,如金榜题名与状元情结、洞房花烛与补偿心理、从明清小说看科举社会的阶层对流及其意义。通过对古代小说中的科举描写,来展开古代士子的生活画卷。
转型期彝族汉语诗歌论(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丛书) 内容提要:本书集中梳理了彝族诗歌发展史,研究彝族诗歌发展中出现的不同趋向,并着重探讨了发表机制和生产机制对彝族诗歌的影响,以及彝族知识分子写作的多元化与等问题。此外,本书不仅介绍了彝族汉语诗歌的创作状况,还介绍了当代彝族母语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本书是目
本书是诗歌中国之一。作者以唐诗宋词为依据,寻找古代诗词中与锦帛有关的意象或主题,进行诗意分析;向读者细说中国古代锦帛艺术:从服饰到家居,从王公贵族到市井平民,从制作工艺到文化内涵,本书力求全面、立体地展现中国诗歌与锦帛艺术结合的魅力,从而使读者了解中华文化,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和人文熏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周邦彦词接受研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暨南中文新知文丛中的一本。全书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集中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论题,将周邦彦研究置于各朝代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中,结合史实来追溯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思想内核,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书从王国维对周邦彦相关的论证生发,扩充了对清真
中国民间文学史专着,郑振铎着,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初刊。全书分上下册,共十四章,该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是关于中国俗文学的非常完善的本子,尤其是许多参考书,是为平常所不易搜求的。作者率先旗帜鲜明地打出“俗文学”的
本书从民族理论、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三面进行了研究。民族理论方面,对当代民族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综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志田野调查的视角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民族文学方面,主要对南方口头传统与仪式叙事关系,口头叙事与文献叙事的互证,侗台语民族祈雨仪式的口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