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鸿著的《中国高校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考察研究/文学与人类学文库》选择中国高等院校的多民族文学教育进行考察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文学教育在文学理念、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等方面的设计是否符合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实情,以及这样的文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对受教育者的国情认知、身份认同与民族凝聚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文集。书中作者均为中国研究古代小说方面的专家。文集包括罗小东《山海经的巫术文化解读》、张庆民《关于幽明录、宣验记再思考》、俞晓红《唐人小说寺院游寓故事的文化解读》、王齐洲《宋代“说话”家数再探》。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转接推进了十四行体包括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
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间,河南作家共创作了139部长篇小说,显示出了独特的风貌和品格。本文从文本和史料分析入手,重点梳理20世纪50至90年代河南长篇小说的基本状况,并对每个时段的代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从中发现了河南长篇小说一些相对突出的创作现象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与中原地域相关的某些“特色”和“规律”。
本书从市镇这一特定角度着手,结合中国现代市镇所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发现了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被“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所遮蔽的重要文学现象,突破了以往的“乡土文学——都市文学”二元模式的局限,开掘了市镇文学的新的认知途径,从而建构起对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文学——市镇文学——都市文学”三元并立模式的认识。这一文学
唐宋两朝贬谪事件频发,贬谪文人众多。唐宋贬谪词不仅与贬谪诗文一同构成了贬谪文学的高潮,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唐宋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的辉煌,而且成功地构筑了词体自身的兴起、发展和蜕变。没有唐宋贬谪词,不仅词史的发展脉络无从谈起,甚至整个文学史这宏大壮阔的交响篇章也会顿然失色。张英著的《唐宋贬谪词研究》将勾勒唐宋贬谪词的发展脉
晚清小说中有这样一类现象:喜欢在作品题名中标一“新”字以示不同,如《新石头记》《新飞艇》《新上海》《二十世纪新国民》等,数量不少,笔者名之为小说标“新”现象,其作品称之为标“新”小说。本书以此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成因进行探讨,并对其作品进行分类与分析。研究目的为
古诗词诠释生命的价值、展示自然的魅力,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的生活本不缺少美。也许只是我们忘却了感受和领悟。《*美古诗词全鉴(珍藏版)》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与歌咏,可以让我们修养心性,提高人文修养,感悟生活的美好,品悟人生的真谛。
泱泱中华,盛世大唐,曾几度梦回,也曾几度遥望。在这里,有唐太宗奠定的基石,有武则天的飞扬,也有唐玄宗的开元盛景。因此,唐诗的气象是宏大的,是开阔的。山水田园、边塞荒漠、亭台楼阁、江山锦绣,那令后世魂牵梦绕的盛唐气象,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本《给孩子的唐诗》就是献给孩子的有关唐诗、有关唐朝的*好礼物。这里有初
《现代诗歌的国家主题研究》从现代诗歌的国家主题入手,并辅以主题学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课题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相继涉及国家主题在现代诗歌中的历史演变、意象的解读与诗意的考辨、国家的想象与诗人心态的探析等论题。通过多角度探讨国家主题在现代诗歌中的基本表现样态,呈现国家主题在现代诗歌中的复杂构成,从而以若干范畴、专题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