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美的宋词》收录了宋代词作的精华作品,对词的创作者进行了介绍,以注释和鉴赏的形式对每首词作的内容进行了解读,并以凝练的文字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能够帮助读者走近宋词,更好地领略宋词字里行间独特的艺术风采,唤醒蛰伏在灵魂深处的幽柔情愫和点点诗意。
汇聚了当今世界众多诗人的声音,数十位杰出诗人、思想者、批评家以他们充满差异而又互补的视角诠释了吉狄马加的诗歌与世界。或许,吉狄马加的诗歌获得较多翻译与他诗人政治家身份不无关系,但他的诗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深刻共鸣就是一种人类学诗学的议题了。在当代世界文学范围内,拥有一种少数族裔文化传统的写作获得广泛认同并非一个偶然
本书以四个专题:人文精神的贫困与民族寓言,女性文学叙事的嬗变,乡村叙事的类型及变化,民族叙事中的喇嘛教的形式。通过文本细读,解读和展示了1990-2016年近三十年本土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这些专题都是*重要、*普遍也*能体现本土文学发展与变化的问题。本书选择的作家及作品涵盖40至90诸年龄段的作家,他们作品间明显的差异性
《吾学吾思》系作者对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0年间的名家散文进行研读后所写的学习札记。所选名家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学习札记联系当前实际,以史为鉴,立场明确,说理充分,谈出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认识见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我们认识的海子更完整的是海子“小诗”,即他的“抒情诗”的研究,很少关注他的长诗(“大诗”)写作,此书就学界忽略的海子生前十部长诗展开论述,结合海子抒情诗(小诗)、相关评论文字,建构了海子“大诗”诗学思想形成的精神轨迹,让时代重新认识海子的诗学价值及其文化抱负。此书不仅解读了一个诗人的海子,也解读出海子长诗中的思想对当代
本书以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之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士大夫诗歌中所运用的佛教典故、所借用的佛教术语入手,结合当时文人与佛教关系的考察,寻绎文人接受佛学思想的逻辑顺序及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生成。在此基础上,兼顾当时儒释整合的文化发展趋势,以文人对佛禅理论的接受内容、研习角度为切入点,深入探寻了文人学佛与其诗歌创作的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戏曲家、书画家,创作的一系列长篇歌行体诗歌被誉为“梅村体”,以沉雄博丽、哀感顽艳的风格奠定了在长篇叙事诗领域的地位。吴伟业写诗之余,兼及戏曲,创作了传奇作品《秣陵春》和杂剧作品《通天台》《临春阁》,抒发了朝代更替之际的黍离之悲和内心之痛,可备一代心史。本书从吴伟业戏曲方面的交游出发,分析其戏
本书共分八章,以明清时期的六大长篇白话小说名著及《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精准研究每一部小说名著,包括其复杂而漫长的成书过程、不断被解构与重构的思想内蕴、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独特而精深的艺术特质以及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过程。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多语境、多视角
《百年汉诗史案研究》精心撷取百年汉诗历史中的陆志韦、茅盾、闻一多、何其芳、林昭、姜耕玉、李新宇、杨克、李笠、陈克华、海子、潘维、格式、非亚、雷平阳、李少君、谭五昌、安琪、徐俊国、张晓楠等20个重要个案,运用文献细读与发生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史案既有新诗草创时期的建设者与外国诗歌的汉译者,又有传统诗学范式与传统文化的承
唐代诗人李贺有“鬼才”之称,其诗素乏解人。对李贺诗歌的注释,在宋代即已开始,到清代为止,共有注本十余种之多。清人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对以往各家之说,颇能博取慎择,折衷是非,是比较详明的一种,然穿凿乃至曲解处。亦复不少。沪上陈苍麟先生,殚平生之力,著《李贺哑谜诗歌新揭》一书,烛隐洞微,扫尽千古疑云。苏渊雷先生谓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