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析了荀子思想与商鞅、墨子、韩非子等诸家思想的关系,以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为线索,对荀子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等诸位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观同别异,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判断与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了剖析,突出了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内在联系与学术个性。
本书将《老》《庄》《列》《淮南子》四部道教经典合并导读,使读者尽量全面了解道家思想;立足思想史与文本解读相统一的新尝试,每部书的导读分为概述、专题导读、附录三部分,尽量使读者贴近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在文本基础上形成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领读者从更高的层次重新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和心灵提升,养成能思善成的思维方式。
《孟子集成》十四卷,元代吴真子撰,辑录朱熹《四书集注》《论孟集义》《朱子语录》《四书或问》、张栻《孟子说》、黄榦《孟子讲义》、蔡模《四书集疏》、赵顺孙《四书纂疏》等八部著作而成,在汇集朱子及其后学对四书的诠解、方便学人研读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贡献,是元明以来学人研求四书学的基本资料。此次整理,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元刻
本书的“总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集汉、唐、宋、明诸家对《庄子》的论说,近似于《庄》学简史;中篇收入晚明高僧及儒生们的《庄子》评论,重在衡定《庄子》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下篇收入方以智本人的文章,可以看作《药地炮庄》全书的纲领。三篇总论基本上概括了《药地炮庄》一书的主要内容,剩下的则属细节和具体的论说。本书是专门针
本书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解读《道德经》的作品。《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
《论语》内容包括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等。金良年《论语译注》为普及国学经典而作,译文简练准确,既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此译注本自推出以来受到读者欢迎,是为本社译
本书选用《道德经》辜正坤最新修订英译本(2007年版)和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译作(1999年版)这两个具有鲜明特色且风格迥异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从词汇、语法和风格三个层面对这两部英译本中所折射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语言的异质性问题给文化翻译带来的困难,论述两译本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最自然贴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古今中外“大家”为对象,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丛书作者皆为各领域学术前沿的学者、教授,他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中外“大家”生平与思想。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他著有的《道德经》,又称为《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本书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汉代儒家哲学在当代的重要性与价值。通过对汉代儒家思想的解读与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文化属性、时代语境、典型呈现和当代应用等方面的内涵。书中突出强调了汉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的生态观念、家国情怀、教育智慧等方面的启示,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使读者对其有了文化认知。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勾勒出荀子思想史的全貌。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自秦汉至清代关于荀学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转化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说明了荀学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的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深刻影响到中国儒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进程;其次,对各个朝代对荀子及荀学的或扬或抑的评价进行解说,全面展示荀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沉浮与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