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我们从科学的视角看待气候变化和燃烧化石燃料二者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我们认真地研究经济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使得保护和使用我们的地球能源资源更有效率、更有建设性。我们倡导通过进一步的国际重大合作,在发展新能源、建立稳健的能源体系、发展替代能源等领域系统地实现科技突破,以此来满足世界日益增
本书通过确立和运用一种新的、整合的分析框架,试图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变迁)的政策与行为提供一种新的描述和解释。在从原则和规则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机制发展和变迁的背景下,运用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参与该项国际机制变迁的政策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稿试图对国家合作行为和国际机制变迁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地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时,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
本书通过对中国及蒙古国典型草原区的野外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气候变暖对中蒙典型草原的影响,以及中蒙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土壤养分、植物形态特征、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与蒙古国典型草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空间分布规律,预测了大区域尺度上的变化趋势,为中蒙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暖提供科学依据。主
2016年12月1618日,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告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来自国内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究领域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进气候传播理论研究与行动实践,如何创新气候传播合作模式,如何完善气候传播
本书主要论述了地球复原百年战略目标和地球恢复原生态百年计划以及讨论了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全书共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碳的起源、进化和归宿,土壤和生物质(C)生产,发展低碳农业、阻遏全球气候变暖,土壤与温室效应,土壤发射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数量和全球平衡账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该系列图书力图推进民俗文化普及,宣扬中华民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系统梳理我国优秀民俗文化,以青少年读者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使文化的传播不晦涩、不难懂,使之极具吸引力与活力。本书主要阐述的是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
本书采用独特的排版方式,以月历的形式聚焦中国节气文化,生动介绍与节气有关的生活民俗,向外国读者展示中国传统习俗的魅力。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每月有关的农事气象、温馨生活提示、习俗大观、农历节日、诗词歌赋、时令谚语等内容。
在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日益趋紧、走向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性共识的前提下,欧盟试图通过生态现代化战略对内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抢占低碳经济的先机,对外推动全球低碳转型,赢得未来低碳经济的主导权。如果说走向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性选择,那么,欧盟的道路至少迄今为止是朝着较为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某种
《巴黎协定》凝聚了全球政治共识,成果来之不易,但落实仍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推动。本书特邀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以“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为主题,以独到的视角给出全新的分析,内容涉及国际气候变化治理进程的新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一带一路”专论、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和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