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雄主编的《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网络文学卷上下)》对我国网络文学名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读,涵盖了各种网络小说类型,在更宏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中,考辨作品的流脉与变化,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间的内在肌理差异,在审美批评时兼及读者反映和商业化效应,从而理性地认识网络文学的时代价值与不足,将有利于促进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进
本书是一部微观的唐宋昆虫文学发展史,主要论述了唐宋时期昆虫题材在诗词中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各类昆虫意象的审美选择,探索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对先唐昆虫文学的溯源,厘清其历史成因。第二章是写唐诗宋词里的昆虫意象,如春夏的蜂蝶之美好、秋冬的蟋蟀之哀情。第三章写唐诗宋词里昆虫的文化意蕴,从灾害敬畏和蝗
汉诗英译的比较诗学研究
“盖娅”审美——当代中国诗学的审美现代性批判
文化记忆与艺术新形态——以《西游记》的记忆空间为中心
清初关中地区人文繁盛,作家辈出,引起了当时海内士人的普遍关注。以李因笃、孙枝蔚、王又旦、李念慈等为代表的关中诗人曾经名满海内,受到顾炎武、钱谦益、王士稹、朱彝尊等诗人的赞誉。《清初关中诗人群体研究/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文丛》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清初关中诗人群体的诗学理论、创作成就和地域特色,并运用文化地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理论进
范晓燕*的《唐宋词与士林文化研究/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为社会文化视域的“唐宋词与士林文化”研究:一是“史”的观念,词史互证;二是以点带面,由个别到一般;三是比较分析,求同求异。 士林文化,包含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唐宋词人的个体特质到群体特征,来探究唐宋士林的生存方式、价值
冯文开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史论(1978-2012)》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勾勒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发展状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成败得失,对西方学者的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演进谱系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阐述其相关的理论以及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胡适、闻一多对唐诗研究的文章,包括“唐初的白话诗”“歌唱自然的诗人”“晚唐的白话文学”“孟浩然”“贾岛”等。
本书收录了鲁迅、郑振铎、吴晗、茅盾等人对《金瓶梅》研究的文章,包括“明之人情小说”“谈《金瓶梅词话》”“《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中国文学的性欲描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