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笔;墨;纸;砚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毛笔溯源、毛笔最早的定名和实物、两汉制笔业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制笔业的繁荣、宋代制笔业的改革、元代湖笔的崛起、明代制笔业的开放格局、清代制笔业的倾向等。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演绎中国石刻艺术之璀璨历程,本册为理想卷(隋唐五代),包括:隋朝编、唐朝编、五代十国编。
由周必素编*的《2003-2013贵州基建考古重要发现(精)》是2003~2013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一系列重要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成果的集中展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这十年来贵卅I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介绍了史前时期、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至明清时期的重
《中国名人故居》是记录古今中国名人故居的大型摄影图典。通过图片、文字、编写体例的有机结合,为读者、收藏者营造一个彩色的、具象的、立体的,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的阅读欣赏空间,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浏览中,在名人故居史迹的倘佯漫步中,寻找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弘扬名人的伟大精神,自觉保护名人故居这一
本书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乌迳古道与珠玑文化》内容简介:乌迳古道是先于梅关古道开发的粤赣水陆联运通道。它依昌水而行,是粤盐赣粮及其他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对粤、赣、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南雄东部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乌迳古道与珠玑文化》研究南雄乌径古道的盛衰和对珠玑移民与移民文化的影响。书中还以珠玑巷为中心,详尽地描述了历代居民入迁和出徙
在长江下游地区,由于地势低下,水网纵横,人们常选择一些较高的土墩为居住地。由于长期居住在土墩上形成了较厚的文化堆积,这种遗址被称为台形遗址。台形遗址是研究江南地区新石期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镇江地处江南,是台型遗址的重要分布地区,镇江博物馆近年发掘了丁卯马迹山、南徐新城松子头、龙脉团山、丁岗东神墩、丹阳凤凰山等
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先秦未焚书的真正面目,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写本,其成书年代要比抄写时间更早,是郭店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篇论述治国、修身、为学、向德之要,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这三篇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用语特殊,释读、编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