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十乘观法”思想研究》是围绕天台宗十乘观法思想而展开的止观理论研究。本书第一章首先对天台的教观背景加以介绍,并对十乘观法在藏、通、别三教中的运用作简要论述,以有助于增进圆教下十乘观法运用的理解。第二章对十乘观法的修行形式和方便前行也进行了梳理,四种三昧是十乘观法修习的形式规定,“大开圆解”和“二十五方便”是十法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研究:基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本土经验》主要是对中国佛教历史实践和哲学教义的文献梳理和现代诠释,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无论对于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还是佛教弘法形式的现代转型,都有着借鉴意义。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的方法论著作,是进行重大项目研究与写作的指南书。其主要内容是在反思与探讨近百年的佛学研究基础上,尤其是“理性”的精神到“还原”的方法,要注重佛教的内在“价值”与佛教徒的“诠释”。本书提倡“观念史与社会史”,主要是关切佛教作为宗教,具有思想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一定内在统一性
在中国禅宗史上,高僧辈出,雪峰义存禅师即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四方参访求学,最终成为与“赵州禅师”相并立的禅学巨擘。成道后,他以福州雪峰为中心弘法利生,门下高僧遍布四方,由此形成雪峰禅学文化样态。晚年,义存禅师回泉州杨梅山区为父母守孝数年,后来有贤善之人到此山祭祀,慕其洪名而筑庵建寺,遂成南安雪峰禅寺。近代以来,又有很多高
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本辑《唯识研究(第9辑)》汇集了当代外佛教唯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的
佛教唯识学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认知、心理、逻辑等理论,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统翻译介绍唯识学,奠定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础,自此唯识学在中国扎下了根。中国唯识学构成佛教唯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佛教学理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但唐代之后中国唯识学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掘
本书收录《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回顾和展望》《西堂智藏大师生卒年考》《天台教法在日本成立与展开》《隋唐时期中泰佛教交流》等文章。
本书为台州龙兴寺之寺志,记述了自唐代神龙元年至今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大事记、建置沿革、高僧护法、寺院建筑、文化交流、文物古迹、历代艺文等七章。此书的编写不仅参考了宋代以来相关史籍的记载,且吸收了当代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将龙兴寺相关史料加以甄选,分门别类,依次编排。故此书的出版不仅可视为填补龙兴寺寺志空白之作
本书分为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趣入佛道之门--皈依、宁波居士林开示录和学佛行仪四个部分,从教理和行持两方面系统阐述了为何要皈依、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后应如何做等问题,为初学者指明了学修的方向,引导皈依学人无倒无错地步入菩提正道。
本书分为三卷,卷上主要有历代护法、历代住持记,卷中收录历代碑记,卷下除艺文外,另有寺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