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医学院校本科生编写的一本医学史方面的教材。本教材采用通史的体例,全景式地审视人类医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医学模式的演化规律,关注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医学发展的轨迹,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价值。第4版的修订中,编者力图将过去五年内医学领域已展现的变化态势给出一个宏观的描述,以帮助读者对当代医
此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大纲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开设的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也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终身学习、科研和工作中必需掌握的一项技能。本课程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自2016年起,徐爱国教授开始关注医疗与卫生法,带着比较法和外国法的眼光审视这一研究领域,寻找国内法与外国法、立法文件和司法判例的结合点。本书收录案例65篇,分四个部分:科学研究的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的医学伦理、生育的医学伦理和死亡的医学伦理。作者以真实的新闻报道、司法判例为基础,对医学伦理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评述,在写
《济生拔萃》被视为第一本中医学丛书从而广为人知,然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以及相关研究却较少。因《济生拔萃》十九卷既可组成一套体系完备的丛书,又可独立成篇,各自流传。后世点校易水学派古籍,多以《济生拔萃》为参校本。对于其整体点校出版,则无。杜思敬《济生拔萃》保存了易水学派诸多医学典籍,并将其自北方传播至南方,促进了易水学派的
医疗社会史研究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SARS、H7N9、埃博拉等疾病的全球传播与蔓延引发严重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医疗社会史研究愈发受到重视。为了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拓展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史料与新方法,深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上海大学历史系创办了《医疗社会史研究》(Journa
施今墨、孔伯华、肖龙友、汪逢春是自清末,历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享誉全国的四位著名中医学家,均悬壶于北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为发展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称北京四大名医。本次出版研究著作为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四大名医学术思想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从四大名医的从医经历、学术思想、
歙县作为新安医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产生了众多有影响的新安医家与医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法方药特色,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系统总结从晋代至2023年止歙县范围内新安医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代中医药的改革创新成果。全书以历史朝代为纵轴,以医家、世家、太医、儒医、医著、药业、教育、学术和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
本书依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编写,围绕6个阈值概念所要求的45项“知识技能”依次展开,并将38项行为方式融入其中。最后以循证医学实践作为案例,体现信息素养能力与医学教育的密切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