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民说》为文本基础,以“公德”和“私德”这组概念为线索,梳理梁启超的国民道德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展示这位从传统中走出的儒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本书利用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描写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人类社会远景,揭露了人世间由于不平等而产生的种种苦难,提出“去九界”以达人类“大同”,主张用改良渐进的方法去实现这种社会,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平等精神。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
本书主要介绍谭嗣同的生平和主张,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为中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在戊戌维新运动中忠勇猛进的实践活动,为整个维新运动带来一股激情和活力,他的话语和行为,激励着一代有救世情怀的知识分子不惧艰险、努力奋斗。
本书是一本关于章太炎的传记。革命者与儒生这两种身份,在章太炎身上兼具且互补。 作者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讨论了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的核心关怀、思想来源,梳理了其与政治、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作者行文力求通俗简洁,有机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自幼熟读古籍、经典,学贯中西,反对封建制度下的不合理现象。本书重点结记录了康有为提倡西学,开办学堂,传授中西知识,带领一批新青年走上维新变革之路的历程,详细叙述了康有为前后七次上书光绪帝,领导维新派弟子推行维新变法的经历,揭示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促进国民
本书收录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内容的梁启超家书,按年代分八部分,时间跨及1912年12月至1928年10月。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
本书把从1840年到1919年的哲学新进展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思想家从健动史观逐渐转向进化史观;二是思想家从对价值世界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客观世界的关注;三是思想家从对价值理性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工具理性的关注;四是思想家改造子民意识,逐渐发现新的人格。本书把1919年到1949年的哲学新进展叫作中国现代哲
本书未下厂印刷。本书选录了梁启超在不同时期的哲学思录,探讨了人如何在劳作、学问、艺术等活动中建构趣味的生活,反映了他在美学、艺术、人生等方面的价值观。本书从四个方面表明梁启超对哲学、美学、人生的态度以及审美生活情趣,引发人对美的思考和审视。具体表现:一、趣味生活的意义;二、为学与做人的人生观;三、文学之美的涵养;四、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