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理清有关浮雕的概念和定义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申明“压缩”是低浮雕造型语言的核心价值。进而梳理浮雕造型语言在历史中演进、变化中的大致过程和一般规律。接下来,在明晰了浮雕的发展轨迹之后,将曼祖的作品放置在这一历史脉络中,体认其浮雕作品的价值,并以其超越西方艺术史的低浮雕造型语言特征,对接中国“以线造型”的传
木雕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制造工艺、材料等技术还未发展起来之前,木雕、木作在工艺品、家具、印刷、装饰、建筑、船舶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书稿收录作者陈忠多年创作木雕作品共计30余件,题材多样。书稿以作者在木雕艺术、木作家具的创作中产生的感悟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对明清传统家具制式
针对鲜活的雕塑文化生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许正龙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精心策划与周密组织“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汇集了国内多所专业美术学院的大家名师及青年才俊之作。本书即以此次展览相关文献资料为主,内容包括“田园物语——当代风物雕塑作品邀请展”参展艺术家作品及相关文论,由前言、策展人语、学术主持人语、艺术家作
本书为《工艺美术专业著作》系列丛书基础课著作的泥塑分册。泥塑课程在2012年工艺美术专业建立时作为基础课开设,参与编写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过硬,依照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度分层级编写项目内容,以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泥塑课程作为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师团队的努力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并从西方造型训练
玉器艺术是中国所独有的审美对象,它不仅仅见证着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凝聚着华夏民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理想。本书通过探求触觉审美与触觉观念在玉器艺术的选材、制作、鉴赏当中的显现,展开对玉器艺术独特价值和审美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玉器媒材所表现出的触觉审美特性可归纳为适意性、亲身性和中介性;玉器制作的过程体现出与人相合
本书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城市雕塑作为城市中独具文化性与学术性的公共艺术载体,其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本书结合空间艺术的研究,综合运用环境学、规划学、建筑学与形态美学等学科的交叉知识,对中国城市雕塑的艺术精神与创新理念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雕塑相关知识,
本书主要介绍广州独特的“三雕一彩一绣”中的玉雕。广州玉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千年历史,西汉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宋代出现了“七巧色玉”传统技艺,清代道光年间已成行成市,且出现了行会组织。本书主要介绍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独特精巧的玉雕工艺技术成和近代没落之后的传承现状,向读者展现广州玉雕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成就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北京泥人张的历史渊源、北京泥人张的形成与传续、北京泥人张的技艺特征、北京泥人张的塑与绘、北京泥人张的技艺传承、北京泥人张名作赏析。
本书基于美学而论中国玉之美,性美质美、色美彩美、工美艺美、道美德美,从各个角度对中国与美学的特征积累星作阐述,并沿着中国历史的演进解读随时代而变的中国玉美学。庄子曾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本书基于美学而论中国玉之美,性美质美、色美彩美、工美艺美、道美德美,从各个角度对中国与美学的特征积累星作阐述,并沿着中国历史的演进解读
本书由瓯塑非遗传承人张红姬撰写,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内容涵盖了瓯塑的历史文脉、艺术特色、材料工具、基本技法、课程体验、作品赏析等。本书内容全面、重视基础、可操作性强,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作为社会上参与瓯塑创作人士的参考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国家级非遗瓯塑的发展现状,掌握瓯塑造型的基本规律,熟悉瓯塑制作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