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作为学习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写作科目中论说文题型的补充材料。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考生写作问题出现的核心在于缺乏“认知”。结构思路固然重要,写作事例常能锦上添花,然而好的作文,更要靠对话题的认知能力,靠对考试范围内管理、经济、社会等话题……
日本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庶民教育逐步兴起。町人阶层开始接触到汉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及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汉语学习成为热潮。本书以《唐话纂要》《重订冠解助语辞》等江户时代十九部汉语研究类著述为文献基础,揭示江户学者对汉语所进行的研究。同时,对中日同期的汉语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江户时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源流
1.该套书以中华民族、区域文化和文化认知为主要内容;是一套以文化内容与思维认知为主旨,推动通用英语向通识英语过渡、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通识教材。2.以中国经典(《洪范·九筹》,《易经·系辞》,《道德经》,《庄子》,《孟子》,王阳明《习传录》等)为阅读内容,内容体现语言-文化-思维(文化中的思维与思维中的文化)
感悟《弟子规》
本书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个”字构式为窗口揭示隐性量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和制约机制,并进一步从类型学角度探索汉语隐性量的表达特点。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增广贤文》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形成了时下的模本。其内《增广贤文》是一种训示类启蒙读物,吸收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和古圣先贤的名言佳句,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既是大千世界状貌的描述,又是人间百态的总概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