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系列讲座,作者回溯历史上的教学事迹,阐述师生间的冲突与遭遇,对各种教育形式中的情结、权力、信任与激情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与分析。书中列举了众多典范人物,如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耶稣与其门徒、维吉尔与但丁、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及阿伦特等。斯坦纳宏阔的视野与深入浅出的论述反复围绕着三个主
学习科学(LearningSciences)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重在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才能促进有效学习”,目前受到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度重视。本书作为学习科学的入门和基础教材,立足于全面、系统地介绍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首先讲解了学习科学的起源、发展与未来,对学习科学进行
本书在准确揭示美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众多实物、实景图片为例,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各种美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人的不同价值,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在内容上,本书分五章,包括美之概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文学之美,共十八节,精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艺术经
本书主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育人审美化的机制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基于当代中国高校劳动教育,从中外劳动教育理论及育人实践中借鉴经验,分析规律;(2)阐述大学生劳动育人的内容体系,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学科专业发展背景,从人文素养构成、劳动知识构成、情感态度构成等方面具体分析;(3)探究劳动与
本书从教师知识视角切入,透视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提出“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这一命题,创新性地丰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专业角色,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全新的逻辑与路径。在充分运用知识生产模式理论、默会知识理论、知识治理理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等基础上,本书分析了教师成为知识生产者角色的何以可能与何以可行、教师知识生
本书围绕“用什么样的实践模式来发展我国师范生TPACK”这一核心问题,回答了“师范生TPACK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师范生TPACK发展的实践过程应该有哪些活动环节?”“师范生TPACK发展实践模式具体是什么样的?”“依据模式进行发展实践,能否有效提升我国师范生TPACK水平?”四个子问题。全书共分六章,在归纳总结师范
本书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伦理”集刊,已出9辑,本辑为第10辑。 本期延续此前模式,分11个专题分别展开,每个专题收入2~4篇文章,分别来自30多位个人署名或集体署名的作者,具体内容包括“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四层国家伦理逻辑建构”“风险社会的师德危机:对师生性关系的法社会学与伦理学审察”“论数字化对道德教育功能的优化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要求为背景,以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为主线,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方法,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能力。本书在内容
本书系“从案例到功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系列读本”之三,即父母关爱篇。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第一重要影响人,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加工厂。父母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正确的认识,理解孩子,积极给予孩子支持,积极与学校配合,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本书选取典型的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或消极案例,从心理
本书将选择顾秉林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发表的讲话、文章等共约90篇,反映清华大学以及他本人在大学发展、学生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和实践。书中收录了顾校长2003-2012年长校期间的演讲、讲话、文章等,并配有插图,反映了这一时期清华大学在大学发展、学科建设、教育措施、机构改革、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