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了联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在联盟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聚焦联盟形成、联盟管理、联盟转型、联盟分化等方面。在联盟实践方面,主要以亚太地区大量的联盟实践为案例,加深对联盟相关理论的分析。全书对联盟理论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对联盟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联盟形成到联盟瓦解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联盟管理、
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是日本和非洲国家的合作与援助机制。政府开发援助以及民间贸易投资是日本对非洲外交的两翼。日本政府提供开发援助帮助非洲发展的同时,也期望营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在国际场合得到非洲国家的支持获取政治资源。日本民间企业对非洲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是为了获取矿产和能源产品为主的经济资源。日本对非洲外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明日交涉过程中即14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末的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起始于1368年明太祖最初遣使赴日,终止于1598年“辰卫国战争”结束。本书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尽可能占有第一手资料以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南北朝到安士桃山(即织丰时代)这段历史时期内,处在活跃变动中的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尽可能完整
本书对后冷战时期法国对俄政策及法俄关系进行了历史回顾、现状考察和未来展望。历史回顾部分追踪了后冷战时期法国五任总统对俄政策的演变过程,概括其中的变与不变。现状考察部分对经济、政治、军事及技术领域的法俄关系进行全景式观察;选取格鲁吉亚战争、叙利亚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作为案例,分析危机事件中法国的对俄政策,比较其中的异同;选取
本书主要研究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新时期太平洋岛国地区合作。在全球治理深化和围绕南太平洋地区的域外大国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太平洋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渔业与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凸显,在全球治理领域的权力尤其是投票权重要性增强,在南太平洋地区机制主导权也相应上升,促进了太平洋岛国论坛等既有地区组织的改革和新地区组
当非洲在美国对外战略上具有价值时,美国就会积极推进对非战略,从而塑造出一定的秩序;而当非洲在美国对外战略上不具价值时,或者说当美国已经借助非洲完成了战略目标或任务时,美国便会从中抽身,从而瓦解先前已确立起来的秩序。本书认为,秩序的建设与瓦解,既体现出美国的战略惯性,也体现出美国外交战略的不确定性。进而言之,美国不仅在非
《上海法租界史研究》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好评,填补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空白。本书主要从专题研讨、人文遗产、都市文化等角度梳理和介绍上海法租界的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等。研究主题包括法文报刊、中法文化交流、法租界相关建筑物、电影院分布等,涉及法租界时期的人物、团体、建筑、报刊、大学、乐队和电影院等。有些史料为首次披露,有
本书通过对德国政府各部、联邦议院、各大政党、德国国内社会机构以及德国亚洲政策对象国的有关材料的全面爬梳和解析,同时参考各类媒体的报道,对2013~2019年德国的亚洲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探讨。书中依据历年来的德国亚洲政策文件,对德国政府视野中的“亚洲”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德国眼中“亚洲”的具体范围,并解释了其变迁过程。
本书从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外背景和政策宣示出发,通过“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危机与欧盟改革”“德国对美政策的调整”“乌克兰危机”五个实例,分析德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具体表现、成因及其影响。本书丰富了国内有关德国外交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视角,也为德国政府2013年以来的外交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是我们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年11月5日至6日,第二届虹桥靠前经济论坛特设“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智库界、媒体界400余位中外智库媒体代表出席论坛,围绕70年中国发展经验及其世界意义进行了对话交流,深入探讨了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方式,达成广泛共识。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