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16篇专业学术论文及文章,围绕老子《道德经》、道家道教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等领域,通过“老子专题研究”“道学研究”“传统文化与三教关系研究”“书评”等版块,专题研究、特稿、专论等形式,从哲学、宗教学、文献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渊源及其历史影响,考察了道家道教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其现
本书系继明代《两苏经解》之后,苏洵、苏轼、苏辙传世经解著作及其不同版本的整理汇刊,旨在为三苏文化、北宋蜀学、宋代经学研究提供最全面完整的历史文献。除专书外,本书还辑出了三苏合集、文集中的“经说”卷帙,作为“三苏经说”之部,以便与经解相互参证,以见苏氏蜀学贯通儒道的成就及特色。
本书从一位自然科学工作者认识的角度阐述了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对自然科学的启示。这里说的中庸之道有别于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或中庸处世哲学,而是包括老子哲学和易经哲学中的“道”在内。因此,中庸之道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变化的。本书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定理和数学公式与中庸之道相结合,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Richmond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
此为《庄子集成》之一种。全书共十卷。书名《庄子口义》,即以通俗易懂之口语解释《庄子》,虽俚歌俗谚亦时见引用。全书从考订概念入手,注意归纳《庄子》前后对同一问题的的论述,指明相通之处。对《庄子》散文艺术亦时有评析。此外还重视以理解庄,以佛解庄,调和儒释道。此次整理以明万历二年施观民刻本为底本,以宋咸淳五年延平刊本、明正统
《南华真经题评》十卷,明张位撰。注释《庄子》三十三篇,内篇三卷,外篇、杂篇各四卷。正文前有《张太史南华经题评篇目》,列三十三篇标题,其下则移录所著《南华经标略》之解题文字,除个别字词有改动外,亦偶有增损,所论颇为精要。正文则随文注释,多注明字音,以便阅读。对篇中关键字句,亦时加解释与评述。眉栏有较多评批语,发挥《庄子》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南宋赵顺孙撰。顺孙学宗朱子,得家学之传,为朱子三传弟子。终身用力于四书,溯求考亭之原委,自谓:“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因编取朱子诸书及门人讲解有可发明注意者,悉汇注下,以便观省,名曰《纂疏》。”《四书纂疏》乃渐次单独成书,何时合刊无从考定。本书充分引用朱子之说,旁引黄榦、辅
《周易口义》十二卷,北宋胡瑗撰。胡瑗讲授易学之余,欲作《传》而未及。其弟子倪天隐据胡瑗所述整理为书,因非其师手著,故名曰《周易口义》,是以此书序首称“先生曰”。《周易口义》是宋初重要的易学著作,朱熹说胡瑗之《易》分晓正当,《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为宋时以义理说《易》之宗,都对该书价值及其在易学研究史上的地位给予以了充分肯
儒学与廉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书将“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注本”的原文逐一进行对比录入,并对“帛书甲本”“帛书乙本”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和翻译,以便于读者了解《帛书道德经》的原貌、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