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下,知康巴;知康巴,知天下。认知康巴,也就是认知世界,认知自己。寻找康巴,也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康巴在哪里?康巴在工作中,康巴在阅读中,康巴在生活中。于是,从工作角度,从文化角度,从阅读角度,作者对康巴进行思考并形成文字,最终,汇成了评论集《康巴在哪里》。
楹联之美(精装)
笔者幼年时即在外祖父刘永湘先生指导下学习写诗,长成后又向癯禅夏承焘先生学习填词。词是在格律诗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词又别名“诗馀”。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韵也比诗韵宽,因此,学习上先诗后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本小书的撰作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格律,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创作经验,让有意于此的读者能较快地运用这些传统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家,《史记》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学高度成熟的标志。本书对司马迁的战争观、《史记》宏阔深邃的战争叙事、穷形尽相的战争人物、《史记》战争文学的艺术风范等问题作了细致讨论。王俊杰编写的《史记战争文学研究》是从战争文学角度系统深入研究《史记》的一部力作。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及诗歌在社会文化中位置的迁变,诗歌批评中形成了一种抵制诗歌“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当下现实的呼声和一种“为诗辩护”、维护诗歌之“特殊性”与独立性的表述的冲突。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延续了传统写实主义观念与先锋文学之对垒格局的冲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鲜的元素和议题,如“底层写作
《大众诗学视域中的现代歌词研究--1900-1940年代》选取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歌谣运动”、20年代末以上海为中心兴起的都市流行歌曲以及延安时期的民歌改造运动等四个阶段,以现代歌词为线索,立体地勾勒了“大众诗学”的建构历程。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理分析是现代国际影响巨大的文化活动思潮,《易经》特殊的心理分析价值早就引起分析心理学创始人与后继者的重视和研讨。对《易经》的心理分析价值进行全新解读,是一项大胆的尝试,也是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心理和谐,加强对外交流,共创和谐世界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从文艺学的学科角度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叙事、文体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语言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母语写作、非母语写作和双语写作;叙事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人称复数转向、多重视角、平行对话结构、宗教文化叙事和叙述者干预;文体对民族认同
《乡村小说视域下的当代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研究》着重考察当代乡村小说土地制度变迁书写表现出的不同内涵和特点,旨在准确理解当代乡村小说的延伸演变,整体把握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书写范式的形成和审美特点,以及这种书写范式如何被质疑、解构和替代,分析这种书写策略变化的内在原因,梳理这种现代民族—国家想象复杂的社会文化形态。
《儿童文学:学科与建构(朱自强学术自选集)》共分为五辑,在整体结构上显示出作者的儿童文学学科理念:儿童文学是一个学科,拥有自己富于特色的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应用性这两个属性。文集中的论文,为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话题和学术观点。第1辑“中国儿童文学史论”强调中国现代文学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