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世纪以来诗歌的热点现象和焦点问题为切入口,具有说服力地辨析和反思了诗人与语言、技艺、现实以及时代的复杂共生关系。这是一个对诗人的精神难度和写作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精神闪电的照彻。作者通过对代表性诗人的精神征候分析和文本细读呈现了整体性意义上的诗歌场域的多层性构成。从碎片化、电子化、浮躁化、活动
《桐城派与清代学术流变》记述了桐城派作为清代人数多、影响大的散文派别与清代学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一作为清代理学中坚的桐城派在发展轨迹上与清代理学存在相似性,二它与清代汉学之间存在既相争又兼容的复杂关系。桐城派在有清一朝居于学术正统的地位,清朝灭亡后又被斥为“谬种”。这种学术及政治地位上的大起大落使桐城派
本书作者富有清晰自觉的学科意识,能够紧扣现代文学学科性质和品质的变化,既考虑到对历史纵深的还原,又立足于对散文审美艺术性、文学自律性的伸张。基于这一研究诉求,苏平对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的探究,能谨慎地对待传统政治母题的研究方式,看重学科的自主性,从文学语言的特质、写作风格、传播途径、思想格局嬗变多个角度,完成文学整体性的
2015年7月3日至4日,上海大学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课题组,广邀海内外学者,举办了“清代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时值中心主任和项目首席专家张寅彭教授主编的《清诗话三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编》体例确定、各卷点校工作全面展开之际,可谓适逢其时。与会80余位学者,充
《唐诗与宋词》选择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与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进行重点介绍。李白向称“涛仙”,他的诗歌展现了意气风发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自由意志的不懈追求。杜甫向称“诗圣”,他的诗歌是儒家精神的诗语表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衷心热爱。苏轼曾三次被贬谪到荒远之地,他在逆境中保持着坚定、乐观的人生精神,他的词作展示了风雨人生中
《诗建设(2016年春季号总第二十一期)》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新的生长,见证与完成现代汉语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杂志的常设栏目有:《开卷》、《诗选》、《跨界》、《细读》、《笔记》、《建设》、《译介》等。本期收录了萧开愚,王炜,王家新,车前子等人的诗歌。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古代六言诗研究》以历来不受学界关注的六言诗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六言诗的渊源、发展、特质,及其长期未能盛行的原因,首次进行总体性的考察和全方位研究。这对传统诗学研究而言,无疑是一大开拓,具有填补空缺的意义。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古
在世界文学语境中,中国个案作家影响研究包括针对作家本体的写作独异性考辨,这是在影响的综合性、有效性、有限性与模糊性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经由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影响与创造则属于小说独异体的范畴,包括四个层面的影响结构、三个层次的影响逻辑以及两个面向的影响向度。本书对贾平凹小说的影响资源与影响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他受传统
本书是关于宋代杜诗学发展历史、思想理论观点和宋人宗杜实绩的研究著作。书中系统地描述和论列了杜诗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思想的、文学的)在宋代是如何被发掘、认知并确认下来的,揭示了杜诗被确定为诗学经典过程中复杂的时代的、文化的、传统的基础和原因,论述了宋人杜诗阐释的主要观点及其具体内容。作者在深入考察宋代诗歌发展史基础上,
宝卷是口头传统在中古以后,用通俗的韵白、诗、偈子、曲牌、十字佛等凑集成文,阐明某种宗教教义,以期劝善禳灾的口头传统。人们对瘟疫、天灾、战争的恐惧,对吉祥美满的渴望,自觉担责成就了自我“修炼”的道德宗教。修禊“污染”,禳解“灾异”是禳灾叙述与“做会”仪式的神话观念基础。作为民族过去的精神表征和集体记忆,宝卷建构了我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