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反生产行为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运用劳动关系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依据全国范围内农民工的调查数据,揭示了农民工雇佣歧视和反生产行为结构的特殊性,全方位探讨了农民工反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完整的农民工雇佣歧视作用于反生产行为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根据相关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结果,提出了治理
以湖北省农机化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变迁角度研究湖北农机化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从政策管理的角度研究政策的设计、实施、控制和评价;从农民(农机手)的角度研究农机化使用政策的满意度;尝试把“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连接起来,探讨政策体系缺陷对政策执行、政策评价造成的不利影响,分析政策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政策体系构建造成的影
中国的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成熟的地权意味着稳定的政权。土地收益的增长方式决定了土地流转的开始,而土地收益的分配方式则决定土地流转的成败。因此,把握土地流转的时机与节奏是对土地流转各利益相关方的重要考验。成功的土地流转应该是,让农民
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性损失,农地城市流转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两者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农地城市流转能增加非农建设用地的投入量;但另一方面农地城市流转也会造成农用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损失,从而危及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并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在
该书先通过对现行征地制度的变迁过程及问题分析,解释了现有的征地制度框架下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根源,然后侧重对试点改革成果“嘉兴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农用地征收与宅基地征收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嘉兴模式”制度变迁过程展示了“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的相互推进,是正式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
刘海清、侯媛媛编写的《世界热带农业概述》从热带作物发展现状、农产品贸易、农业政策、农业科研机构四个方面对主要热带国家热带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翔实的资料、可靠的数据反映了各国热带农业发展水平,可作为农业科研机构、大学、涉农企业以及从事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相关人员认识、研究、发展热带农业产业提供参考。为关心热
本书除前言外,共分三篇十四章,主要论述四个方面问题:一、清中期以前的政府扶农政策、农民自身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分家析产等,对地权分配的影响;二、论述清代前期与中后期地权分配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三、论述清中期后,清政府吏治腐败,对地权分配的影响;四、论述清代地权分配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影响。指出:各阶层
家庭养老是家庭代际互动中的重要“事件”,它集中体现着代际关系的特征。家庭养老实践受到家庭代际关系和社区结构的双重影响,而后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迁,并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的实践。本书一方面将养老的分析回置到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则深入探析社区结构如何影响代际关系进而影响养老实践。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转型期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远离首都北京,地处西南一隅的重庆市梁平县万年村也在发生急剧变化。现代交通设施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对于乡村发展的硬约束下降,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千年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不可逆地向着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方向奔去。《万年村的幸福》以万年村村民
《合作农业推广:邻近性与组织聚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农业推广中组织间的邻近性与组织聚合研究(项目批准号71173219)的研究总结。本项目于2011年正式立项,历时4年,2015年底按计划完成各项研究任务。项目负责人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启杰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姚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