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依次为天文志、地舆志、建置志、学校志、典礼志、食货志、武备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志前载新旧各序十一篇、旧志稿姓氏、增修施南府志姓氏、例言九则、增修施南府志目录,可观是志梗概。
本书稿按照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的时间顺序,从语言、文字、典籍、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史学、哲学、风俗等精神文化层面,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湖北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各个时期湖北文化的典型代表、重要成就和突出特色,对各个历史时期湖北文化生成环境、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对有史
“荆楚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青年学者论荆楚文化(续二)》一书是从“荆楚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第七届至第九届的会议论文中精选出来的。由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和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共同选编,按照三届论坛的主题分为三个部分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史前时期的荆楚文化更是荆楚文化地域特色、人文的源头。《荆楚文化史·史前卷》一书详实记述荆楚史前文化的澜波壮阔、跌宕起伏、融合碰撞的历程,对于早期中国史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荆楚文化在荆楚大地的孕育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分作“自然环境”“初
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时期表现出精彩的文化面貌。本书是《荆楚文化史》之一种,共分九章,分别是族群与文化、城邑与建筑、典章与制度、科学与技术、思想与学术、风俗与礼仪、艺术、文学、楚简与楚文化等,作者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先秦时期以今湖北为中心的荆楚文化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深层
本书以文化的演进来反映历史变迁,突出荆楚地区从秦占楚郢都至隋灭陈近八百年发展进程中思想、科技、经济、学术方面的成就进步与特等。在史料搜集利用方面,深入发掘,广泛搜罗,充分利用历史学、考古学(包括简帛)、方志学、民间文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材料以及最新相关研究成果,认真甄别,为我所用,力求充实内容,填补空白,纠正误差,还
该书详细描写了荆楚文化在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历程,围绕社会思想、学术研究、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风俗等方面多角度、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段发生在荆楚大地的各类文化现象,图展现荆楚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独特性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客家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诸多学科对客家研究的介入,使其同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以及学科整合的意义。而生态博物馆理念则为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搭建了新的平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对保护该地区特有的文化相当重要,既能使当地文化持续发展,又能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状况。莲塘客家是广西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
本书为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的专业志书。书前有概述、大事记,主体部分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镇村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土地、人民生活、水利、环境与生态、农业、金融、工业、交通、商业与服务业、社会团体、治安、科技教育、人物、医疗卫生等多项内容。本书全面而翔实地记述了平湖市林埭镇的发展历史、地理地貌、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是一
康熙版《浒墅关志》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关督陈常夏捐俸刻印。全书二十卷。有图说、乡镇、山水、建置、管辖、钱钞、岁额、则例、榷部、员役、兵防、官署、义塾、祠院、神庙、桥梁、街堤、土产、风俗、人物、古迹。保存了明初以来有关浒墅关的大量资料,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经济史料。时人认为此志“典实而详明”,“精切而体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