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福建省漳州市北郊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作者在记述该遗址工具组合、加工工艺、文化特性和区域对比的同时,分析了遗址的利用、废弃、埋藏与破坏过程,并就我国南方特别是闽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砖红土、红土、网纹红土的成因类型、分带性、年代及其与古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本书适合从事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考
《俄藏黑水城文献20:西夏文佛教部分》为《西夏文佛教部分》的西夏文佛教部分。佛教是享国一百九十余年的西夏王朝境内最主要的宗教,保存的佛典多达四百余种,不仅有经律论,还有疏义经传等,译本则取自汉传佛书,也有译自藏文者。许多佛典有场面恢宏、刻印细微的弘法经图,有序跋、发愿文、题款,并列出著译校者姓名,史料价值极高。《俄藏黑
《西夏文佛教部分22: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收文献有《大宝积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大方等大集经》、《华严经》等,刻本写本皆俱,《华严经》多为正背两面抄写的梵夹装式,因用每面四栏制版,仍清晰可读。有的佛经附有说法图、校经题记,均为珍贵的传世之本。
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墓葬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用品及奇珍异宝被随葬地下,形成规模宏大的地下博物馆,就让我们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中捕捉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片段。
1974年至1975年发掘的大葆台西汉墓(M1、M2),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墓主人为广阳顷王刘建及其王后来看,它是我们探讨西汉时期幽燕文化的重要物质资料;二是从其所属地区来看,它又是北京地区汉代重大考古成果,为我们考察北京地区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物质资料;三是从其墓葬形制来看,它是我们研究汉代黄肠题凑墓葬形制
北京出土的历代墓志为北京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许多研究者以此为据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愿这些成绩会使我们今后对墓志这种特殊的石刻文物所蕴藏的珍贵史料价值更加关注,并利用它为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更多成果。亦鉴于北京出土墓志所包含的丰富史料价值,适逢我馆西展区“金石走廊”修葺一新之际,选择所藏不同历史时期较有代表性
魅力敦煌:从美学角度赏析敦煌佛教艺术胡同庆著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已刊布的6271件商代有铭铜器上的古汉字,时间下限截至2011年12月底。字编部分由正编、合文、重文、附录、残字、残字未裁切六个部分组成。
《杭埠河中游区域系统调查报告(精)》由宫希成编著,本报告是安徽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成果之一。杭埠河中游地区总的地形地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分别由山地、岗地丘陵和平原组成,低矮的丘陵岗地与平原组成的地貌类型比较适宜区域系统调查。该区域古遗址、古墓葬分布密集,据以往考古工作显示,区域内的大多数文化遗存保存相对较好,这
《汉长安城桂宫:2号建筑遗址(南区)保护工程报告》从汉长安城和桂宫的历史沿革入手,尽可能翔实地向读者介绍了桂宫2号建筑遗址保护前的遗址现状、保护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施工后的展示效果,并对后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分析比较,提出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