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现存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共二石。前石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二者皆为褚遂良58岁时所书。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
《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三大行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悼念安史之乱中罹难的侄几季明的祭文。颜真卿奄极度悲愤的情绪百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
《黄州寒食诗》也称《寒食帖》,是苏轼撰并书写的两首五言诗。苏轼四十五岁时,因宋朝最太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遭贬谪,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g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也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兰年的寒
《自叙帖》是唐书法僧怀素的草书巨制。通篇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实为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内容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心得及当时士大夫对其书法的品评,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极长的作品,也是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微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诗。此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字迹风神洒荡,长波大擞,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的旷世杰作。书于宣和四年(1122年),赵佶时年四十岁,当系书法大
赵孟頫工于书法,诗、书、画均冠绝当代。《前后赤壁赋》原为宋代苏轼名篇,赵盂頫48岁时所书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在笔法上直承王羲之,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道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套字帖十个分册,涵盖楷书、隶书、行楷、行书四种字体,囊括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王羲之、赵孟頫等名家名帖作品。名家名帖运笔图解;临池学书墨色水显;清洁方便老少皆宜;一册在手笔墨纸帖尽有。